[发明专利]一种深大基坑与浅埋隧道复杂交叉条件下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02656.0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36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狄会杰;杨轶;杨晨;孙晓刚;刘明洪;曹伟;冯小涛;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E02D29/05;E21D11/10;E02D17/18;E02D2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3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隧道 复杂 交叉 条件下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深大基坑与浅埋隧道复杂交叉条件下的施工方法,该施工包含地下车站主体(1)、与地下车站主体(1)斜交或平行的第一下穿道(2)、与地下车站主体(1)和第一下穿道(2)交叉且位于整体交叉结构最下方的第二下穿道(3)的修建,且第一下穿道(2)的底部高于地下车站主体(1)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地下车站主体(1)分为修建时受第二下穿道(3)影响的未施工段(102)和不受第二下穿道(3)影响的已施工段(101),并完成已施工段(101)的修建;
步骤二、第二下穿道(3)为双连拱结构,将第二下穿道(3)分为与地下车站主体(1)交叉的明挖段(4)、位于明挖段(4)前端的大里程暗挖段(5)、位于明挖段(4)后端的小里程暗挖段(6),明挖段(4)沿着延伸方向设计为矩形,明挖段(4)除包括与地下车站主体(1)叠合的平行四边形部分外,还包括前后两端的三角形区域(4a);
步骤三、进行明挖段(4)开挖;分别在已施工的地下车站主体(1)底部和第一下穿道(2)底部设置一号人字坡(7)和二号人字坡(8),一号人字坡(7)连接明挖段(4)和地下车站主体(1),二号人字坡(8)连接地下车站主体(1)和第一下穿道(2),一号人字坡(7)通过二号人字坡(8)与地下已有的初始出渣通道(11)相连作为第二下穿道(3)的出渣通道;
步骤四、待明挖段(4)见底后,及时组织施做明挖段(4)的仰拱及二次衬砌,并在满足明挖段(4)二次衬砌施工的基础条件下,进行大里程暗挖段(5)和小里程暗挖段(6)同步开挖;
步骤五、待明挖段(4)二次衬砌施工至一号人字坡(7)所在位置后,将一号人字坡(7)分为受明挖段影响段和不受明挖段影响段,破除受明挖段影响段,其断头处改为平坡并留置长臂挖机转渣平台,继续提供出渣作用,其余材料运输通过塔吊及汽车吊进行;
步骤六、待明挖段(4)二次衬砌完成后,破除一号人字坡(7)的不受明挖段影响段和二号人字坡(8),进行明挖段(4)顶部片石混凝土回填,并在明挖段(4)前端的三角形区域(4a)预留孔洞作为竖井提升口(9),回填前在预留孔洞四周施做回填挡墙;两暗挖段单洞洞身开挖完成后,在大里程暗挖段(5)端头开挖转换导洞(10);
步骤七、待明挖段(4)二次衬砌及回填施工完成且强度达到要求后,及时施做地下车站主体(1)的未施工段(102);同时通过预留的竖井提升口(9)继续施做两暗挖段仰拱及二次衬砌,通过提前留置的转换导洞(10)作为双连拱第二下穿道(3)的转换运输通道;
步骤八、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错峰施工,两暗挖段仰拱、二次衬砌以及附属水沟、路面与地下车站主体(1)同步施工至全部完成,两暗挖段仰拱、二次衬砌完成后对竖井提升口(9)进行片石混凝土回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坑与浅埋隧道复杂交叉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挖段(4)二次衬砌与两暗挖段的初期支护同时完成施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坑与浅埋隧道复杂交叉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人字坡(7)的坡度≤13%,所述二号人字坡(8)的坡度≤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坑与浅埋隧道复杂交叉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提升口(9)的尺寸为8m*8m,转换导洞(10)的尺寸为5m*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大基坑与浅埋隧道复杂交叉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车站主体(1)为三层多跨结构,所述第一下穿道(2)为双层双跨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未经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26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