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1279.9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9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马欢欢;赵曼淇;沙利昆;陈宇;吴杰龙;冯鑫;周建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00;F24D19/10;F24H3/04;F24H9/00;F24H9/14;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靳魁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家用 智能 供暖 仪器 | ||
本发明属于供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包括管道和箱体;所述箱体一侧设置有开口,且箱体开口处通过卡位组件安装在管道端部上;所述箱体底端固接有温控器;所述管道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管道内通过固定柱固接有电动机,且电动机的输出端固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端部上固接有一组扇叶;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以解决室内家用的供暖设置一般为吸收屋内冷空气,然后通过加热排出热空气对屋内进行供热,但是气体是在屋内循环加热,没有新鲜空气注入,长时间供热会导致屋内空气质量下降,给予人们一种烦闷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供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冬季采暖是人们普遍的生活需求,室内供暖装置被广泛应用在包括办公楼、酒店、餐馆、民房在内的许多场合。近年来,冬季频现持续低温,室内温度远没有达到生产以及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室内家用的供暖设置一般为吸收屋内冷空气,然后通过加热排出热空气对屋内进行供热,但是气体是在屋内循环加热,没有新鲜空气注入,长时间供热会导致屋内空气质量下降,给予人们一种烦闷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为此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解决室内家用的供暖设置一般为吸收屋内冷空气,然后通过加热排出热空气对屋内进行供热,但是气体是在屋内循环加热,没有新鲜空气注入,长时间供热会导致屋内空气质量下降,给予人们一种烦闷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家用智能供暖仪器,包括管道和箱体;所述箱体一侧设置有开口,且箱体开口处通过卡位组件安装在管道端部上;所述箱体底端固接有温控器;所述管道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管道内通过固定柱固接有电动机,且电动机的输出端固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端部上固接有一组扇叶;所述箱体内壁上固接有第一过滤网和一组加热丝,且加热丝位于第一过滤网右侧;所述温控器控制开关阀、电动机和加热丝;所述管道和箱体相互连通;工作时,现有技术中,室内家用的供暖设置一般为吸收屋内冷空气,然后通过加热排出热空气对屋内进行供热,但是气体是在屋内循环加热,没有新鲜空气注入,长时间供热会导致屋内空气质量下降,给予人们一种烦闷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为此本发明在工作时,先将管道贯穿墙体,一端位于屋外,一端位于屋内,屋内的端部通过卡位组件安装有箱体,然后通过温控器感受屋内温度,在屋内低于限制温度后,温控器打开开关阀、电动机和加热丝,电动机通过第一转动轴转动带动扇叶吸收外界的新鲜空气,通过管道进入箱体内,再通过箱体内的加热丝加热外界新鲜空气,通过第一过滤网注入屋内,对屋内进行供热,且一直向屋内注入新鲜的加热气体,在对屋内进行供热的同时给予人们一个健康新鲜的屋内环境。
优选的,所述卡位组件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箱体开口处内壁上开设有一对关于管道对称的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槽底通过弹簧固接有卡位块;所述管道相对于第一凹槽处开设有卡位槽;所述管道位于开口处的端部开设有斜面;所述卡位块为梯形块,且卡位块斜面和管道端部斜面相互平行;所述卡位槽槽底通过第一气囊和顶板固接;所述箱体两侧均固接有手把,且手把内壁上固接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相互连通;工作时,在箱体安装时,因卡位块的斜面和管道的斜面相互平行,直接推动箱体,卡位块会先向第一凹槽内缩,然后在卡入卡位槽内,将箱体固定在管道上,且在需要更换或者维修供暖设备时,手握第二气囊,第二气囊受到挤压会进入第一气囊内,第一气囊膨胀会通过顶板顶出卡位块,接触箱体的固定,将箱体和管道进行拆卸,安装拆卸简单快捷,方便对箱体和管道进行维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12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桥梁健康诊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