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及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0391.0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0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黄昱楠;黎家作;赵传普;戴玉婷;贾敏;刘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3F3/04;E03F5/14;A01G17/00;A01G17/06;A01G9/12;A01G22/60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于贺贺;邱兴天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采石场 陡坡 生态 修复 结构 方法 | ||
1.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废弃采石场的陡坡上设置有阶梯式的若干级反坡台面(1),所述反坡台面(1)外高内低,台面设置为向内侧倾斜的反坡形式,而上下相邻的反坡台面(1)之间构成原始坡面(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坡台面(1)的坡度设置≤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陡坡两侧设置有纵向U型排水沟(3),且该纵向U型排水沟(3)内设置有若干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沉沙池(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级反坡台面(1)的内侧还均设置有横向U型排水沟(5),所述的横向U型排水沟(5)的两端与陡坡两侧的纵向U型排水沟(3)相连通,且设置纵向U型排水沟(3)的排流内径大于横向U型排水沟(5)的排流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始坡面(2)上还搭设有若干间隔均匀的攀藤架(6),所述攀藤架(6)的下端固定在反坡台面(1)上,攀藤架(6)的上端固定在原始坡面(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级反坡台面(1)的四周还均设置有竖直的编篱桩(7)。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结构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采石场边坡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削坡分级处理的边坡坡度、坡长、台面台数以及台面宽度,并通过极限平衡法以及有限元法计算进行安全核验,直到达到安全允许标准,之后进行削坡分级,采用人工开挖方式,将原始边坡的坡长截短,沿等高线修成若干级阶梯状的反坡台面(1),其台为向内侧倾斜的形式,台面外高内低;
2)反坡台面(1)修好后在台面客土覆盖,土壤厚度需达到种植要求,并且相应在反坡台面(1)上设置攀藤架(6),攀藤架(6)上端固定到原始边坡上,所述的反坡台面(1)上可可相应种植易存活、耐旱的灌木以及草本类植物,并且还应种植攀藤类植物,攀藤类植物随攀藤架(6)攀爬将原始边坡覆盖;
3)顺坡面在反坡台面(1)两侧挖两条纵向U型排水沟(3),两条纵向U型排水沟(3)在坡面底端与采石场地面的排水沟连接;并且在反坡台面(1)内侧、产流坡面下方,沿等高线挖横向U型排水沟(5),排水沟的宽度根据反坡台面(1)宽度而定;每一横向U型排水沟(5)均相应与纵向U型排水沟(3)相接,纵向U型排水沟(3)内还设置有沉沙池(4),并且在反坡台面(1)四周竖立设置编篱桩(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废弃采石场陡坡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反坡台面(1)的坡度设置为2°;
所述步骤2)中反坡台面(1)上种植的绿植为红叶石楠、白三叶、常春油麻藤以及五叶地锦;且所述的攀藤架(6)设置为竹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未经南京林业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039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于安装的电池钢壳
- 下一篇:一种热水器及其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