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NA干扰技术的对虾免疫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8646.4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9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左洪亮;徐晓鹏;翁可佳;何建国;翁少萍;朱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A61K31/713;A61P37/04;A61P3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na 干扰 技术 对虾 免疫 增强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NA干扰技术的对虾免疫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通过dsRNA特异性干扰凡纳滨对虾LvFtz‑F1β2基因的表达,激活对虾JAK/STAT信号通路,增强对虾免疫力,提高对虾对病原的抗性。该对虾免疫增强剂被对虾取食后,随着饲料的被消化,dsRNA随即被肠道吸收,进入肠道的dsRNA会在肠道中发挥功能,并随着对虾的开放式循环系统运输至其它组织器官,最终造成全身性的RNA干扰。而且,其制备成本低,易在工厂化养殖体系中大规模使用,特异性强,安全性高,对推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NA干扰技术的对虾免疫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滨对虾属,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含肉率高,蛋白质丰富,抗病抗逆能力强等特点,是世界范围内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全球经济水平上涨,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随之升级,市场对对虾需求量日益增长。从野生环境捕捞对虾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健康对虾的需求,在庞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对虾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伴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对虾病害日益严重,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病害一旦发生便会迅速蔓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危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病原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和细菌。对虾病毒性病原最主要的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其能够通过水体传播,一旦感染便会迅速传播,如不进行人工干预,短时间内可造成对虾死率亡达100%。对虾细菌性病原主要是弧菌,如: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创伤弧菌(Vibrio vunificus),同样传播迅速,能够造成对虾出现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进而出现大规模死亡。不仅如此,已知病原物的突变、新病原物的出现以及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等都会对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对虾免疫机制和病原研究,开发新型对虾抗病制剂,对于提高对虾养殖经济收益,推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关技术中,还未出现消灭对虾病原微生物行之有效的药物。常规用于控制对虾病害的主要为抗生素,但抗生素会在虾体内残留,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抗生素在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受到严格控制。而对虾免疫增强剂主要是通过提高对虾非特异免疫能力,增强其抗病性,根据其成份可分为化学合成物、多糖、微生物、中草药制剂、细菌提取物、维生素和多肽等。但这些制剂都存在着很多实际应用上的问题,如对于微生态制剂,其需要在对虾养殖养前进行水环境微生物培养,且培养时间较长,无法及时改变水环境中病原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而对于化学合成物、多糖、多肽和细菌提取物,其往往成本高,且其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添加剂量、不同饲喂方式以及环境条件等影响,可能产生免疫增强效果低或过度免疫造成免疫疲劳等现象。中草药制剂则存在成份复杂,每种成份在病原和宿主之间的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复方中草药,其具体含量配比、提取工艺、药代动力学情况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常规的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通常采用注射法、浸泡法和口服法施用,注射法容易造成对虾的应激及死亡,操作耗时长,操作难度大;浸泡法对于药剂吸收率要求高,虾的体表接触不如肌肉和血液吸收快,从而对于药物吸收不理想;口服法虽然方便,但药剂添加到饲料中,投放至水中容易扩散,造成药剂的浪费,也容易污染水体。而且,即便采用包膜技术对饲料进行包膜,其也会存在适口性问题,容易导致动物对饲料的摄入量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86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