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气体还原剂催化石灰石还原分解制熟料并联产富含CO/H2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598385.6 申请日: 2021-05-28
公开(公告)号: CN115403282A 公开(公告)日: 2022-11-29
发明(设计)人: 包信和;郭晓光;潘秀莲;于洪飞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4B2/10 分类号: C04B2/10;C01B3/06;C01B32/40
代理公司: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代理人: 张玉莹;李馨
地址: 116000 辽宁***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使用 气体 还原剂 催化 石灰石 还原 分解 熟料 联产 富含 co base sub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催化石灰石还原分解制熟料并联产富含CO/H2的方法,具体涉及采用氢气、甲烷、氨气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气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分解成熟料;进一步地,采用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石灰石还原分解反应,加速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熟料生成的温度。本发明技术可避免石灰石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联产富含CO/H2的气体,气体具体组成与还原剂和反应条件相关,可作为主要成分供给城市煤气,或作为烯烃、油品、芳烃等高值化学品的合成原料气。本发明可在流化床式、移动床式、旋流式、喷腾式、沸腾式等分解炉、带预热室分解炉,提升管反应器,固定床式反应器,气氛平窑中实现,具有过程简单、产品附加值高、工业化难度小、产物易于分离、过程重复性好、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本发明技术可实现水泥工业、熟石灰工业二氧化碳减排达60%,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泥、熟石灰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石灰石一步还原分解制熟料并联 产富含CO/H2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 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 内。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从2023年开 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先后有30国或地区发布其碳中和目标。

我国现有碳排放结构分为三大块:发电与供热51%,制造与建筑业28%,交通运输10%。 因此,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发电与供热:主要发展清洁能源,如风、 光、水、核能等;2)制造与建筑业:a.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b.通过参 与碳捕捉、碳汇、碳交易实现中和;c.交通运输:主要通过新能源交通模式和轻量化实现。

我国制造与建筑业的碳排放占比较高,碳中和之路存在客观技术难题。我国与欧美国家的 碳排放结构存在较大不同,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制造业与建筑业碳排放占比约为28%,而欧 盟和美国占比仅为13%和9%。有别于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这两个排放大户的碳中和可以通 过清洁能源替代实现,制造与建筑业的碳中和面临两大难题之一:工业产品(水泥和钢铁等) 生产工艺中的原料化学反应产生CO2,排放难以遏制。因此,制造与建筑业的碳中和,势必需 要对现有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材料可以替代它的地位。我 们按照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将水泥制造业的碳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是指 燃烧化石燃料与原料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排放;间接排放是指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需的电 力支持及热能损耗而产生的CO2排放。计算分析获得,原料分解产生的CO2排放占比最大, 约为63.01%,其次是供热排放CO2占比31.57%,直接碳排放合计占到96.51%,间接排放仅 占到3.49%。水泥碳排放占比建筑材料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4.3%,国内碳排总量的13.91%,根 据中国水泥协会数据,巴黎协议的摄2度(2DS)协议要求每生产1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 必须降到520-524公斤之间。当前,我国水泥熟料碳排放系数(基于水泥熟料产量核算)约为 0.86,即生产一吨水泥将产生860公斤二氧化碳,明显高于巴黎协议水平,不夸张的说建筑行 业要实现碳中和,水泥便是主战场。这意味着水泥行业的碳中和,有两条途径:生产工艺和燃 料使用技术的变革;后端的碳捕集和转化技术的发展。未来随着多种清洁电能的增加,燃料供 热可逐渐被取代。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用量最大的原 料,伴随生料熟化石灰石分解产生大量CO2排放,因此改变石灰石煅烧分解工艺,在制备熟料 的同时,降低甚至避免CO2排放,是一项变革性技术,是有效的碳中和技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83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