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考虑数据缺失的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7179.3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64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周钱雨凡;纪超;杨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G06Q50/06;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5 | 代理人: | 唐海斐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考虑 数据 缺失 信息 物理 融合 配电网 优化 调度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调度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考虑数据缺失的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方法。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考虑数据缺失的场景,通过对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提高其鲁棒性的同时保证其稳定经济运行。该方法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的特性,定量构建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数据偏差场景描述集合,在保证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算法计算并调整该系统所能接纳的数据缺失的程度,有效提高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系统对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同时最大限度实现配电网运行成本最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考虑数据缺失的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网中智能监测设备的大量渗入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配电网物理系统和与之对应的信息系统逐渐融合成一个集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系统。该系统基于大量的配电网运行数据可实现对配电网更高精度的控制并能够充分利用配电网中各类可调控资源。但由于目前各类可调控资源的运行状态信息的不完全,导致在实际调度过程中会与预测值产生偏差,因此会降低主动配电网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
为解决以上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为:①只单一地考虑主动配电网物理系统中火电、光伏、风电等发电单元的特性及其不确定影响因素,对主动配电网进行鲁棒优化调度:文献[1]: 主动配电网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方法[J].电网技术,2019,43(04):1336-1344,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建立含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不确定变量约束的主动配电网鲁棒优化模型;文献[2]:计及风电概率分布特征的鲁棒实时调度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37(03):727-738,建立高渗透光伏接入下的主动配电网运行优化模型,并以此构造主动配电网时段解耦的自适应鲁棒优化模型;文献[3]:基于混合通信网的主动配电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价[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38(06):1706-1718+1907,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不确定影响,结合风电概率分布建立鲁棒优化模型;②文献[4]: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07):7-13和文献[5]: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07):7-13,均从信息系统内部提出优化信息传输网络、提升信息传输和处理设备的性能等多种解决措施以降低数据丢失率,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的鲁棒性。
目前的解决方法缺乏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且没有针对在数据缺失的影响下的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方法。此外,现有的方法无法兼顾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系统鲁棒性及其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数据缺失的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方法,能够考虑信息不完全的影响,通过对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提高其鲁棒性的同时保证其稳定经济运行。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数据缺失的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鲁棒优化调度方法,包括:
步骤一:针对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系统的每个可调度设备,设定数据上偏率的阈值和数据下偏率的阈值,表示配电网中的可调度设备对于数据偏差的接受范围,以时刻下各可调度设备预测出力为基准,构建描述时刻下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数据偏差场景描述集合。
时刻下的信息物理融合的配电网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数据偏差场景描述集合表示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71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