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裂耐久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6557.6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3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宫旭基;王世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阳市利安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4/28;C04B24/32;C04B22/06;C08G63/91;C04B111/20;C04B11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久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抗裂耐久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抗裂耐久混凝土的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泥150‑220份、水40‑70份、碎石600‑800份、减缩剂3‑6份、减水剂2‑4份、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0‑90份、聚乙二醇20‑60份、二氧化硅15‑30份,所述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经PBT‑GS扩链剂支化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制备方法为:S1、将水泥、水、碎石、减缩剂和减水剂混合均匀制得混合料;S2、在混合料中加入熔融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搅拌均匀,后依次投入二氧化硅和聚乙二醇混合均匀制得抗裂耐久混凝土。本申请的混凝土在高温差环境下出现开裂的可能性较低。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裂耐久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由凝胶材料和水、砂、石子掺和制得的建筑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多,因此混凝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而随着混凝土的使用,人们逐渐发现常会出现混凝土开裂的问题。混凝土的开裂极大地影响了混凝土的正常使用功能及混凝土的耐久性,而裂缝宽度较大时,不但大大降低了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且尤为重要的是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为水、氯离子的渗透提供了路径,使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被锈蚀而造成混凝土的耐久性极差。因此防止混凝土的开裂对于混凝土的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防止混凝土开裂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减缩剂来减缓混凝土开裂的情况,例如公开号为CN105314938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低干缩抗裂混凝土,其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水泥320-380份、稻壳灰50-100份、金刚砂粉30-60份、机制砂620-720份、金刚砂60-100份、碎石1000-1090份、减缩剂8-12份、减水剂5-7份和水120-200份。
上述中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添加减缩剂降低了凝土的干缩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但是对于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使用的混凝土来说,高温差易导致混凝土的开裂,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混凝土在高温差环境下出现开裂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抗裂耐久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裂耐久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抗裂耐久混凝土,制备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泥150-220份、水40-70份、碎石600-800份、减缩剂3-6份、减水剂2-4份、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0-90份、聚乙二醇20-60份、二氧化硅15-30份,所述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经PBT-GS扩链剂支化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采用在混凝土中添加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和二氧化硅,其中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特性黏数较高,聚乙烯醇二醇也具有黏结作用,且具有三维立体结构,能够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间形成互穿网络,二氧化硅具有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二氧化硅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三者之间协同作用,能够提高混凝土的黏性,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降低了混凝土在高温差环境下发生开裂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制备方法为:将PBT-GS扩链剂烘干后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融反应制得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优选的,所述支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特性黏数为0.86-0.95dL/g。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特性黏数为0.86-0.95dL/g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特性黏数较高,混凝土的稳定性较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较高。
优选的,所述聚乙二醇为PEG2000和PEG4000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阳市利安建材有限公司,未经海阳市利安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65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