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计算与BIM模型的建筑风险评估预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6174.9 | 申请日: | 202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4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交水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G23/04;G01D21/02;G06Q10/06;G06Q50/08 |
代理公司: | 合肥昕华汇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6 | 代理人: | 崔雅丽 |
地址: | 410006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计算 bim 模型 建筑 风险 评估 预警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与BIM模型的建筑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包括风险识别装置、建筑加固装置、二次加固装置以及控制器,风险识别装置包括金属线路网、第一检测设备、第二检测设备、第三检测设备以及墙体感应层,建筑加固装置包括抵触加固板、第一旋转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旋转轴、第二支撑机构、底层加固区间以及第一液压机构,二次加固装置包括墙体隐藏槽、第二液压机构、支柱平台、上端液压机构以及下端液压机构,分别与第一检测设备、第二检测设备、第三检测设备、墙体感应层、第一旋转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旋转轴、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液压机构、第二液压机构、上端液压机构以及下端液压机构连接的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风险预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与BIM模型的建筑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混凝土建筑结构开裂、变形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由于混凝土的水化放热、收缩变形、荷载作用、环境侵蚀以及钢筋锈蚀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遍存在着开裂现象,混凝土裂缝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混凝土建筑结构倾斜变形会导致楼房失稳倒塌,特别是整体性差或已经受损的房屋,一旦达到变形极限则会顷刻间造成极大的损失。
目前,对建筑的监控多采用人工的方法进行检测,人工进行检测和观测,周期长,误差大,且不能实现采集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导致房屋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云计算与BIM模型的建筑风险评估预警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包括风险识别装置、建筑加固装置、二次加固装置以及控制器;
所述风险识别装置包括金属线路网、第一检测设备、第二检测设备、第三检测设备以及墙体感应层,所述金属线路网在建筑的墙体浇灌时,埋设至建筑外墙内部以及建筑内墙内部的中间层;所述第一检测设备设置于建筑各层的外周位置并与建筑外墙内部的金属线路网连接;所述第二检测设备设置于建筑各个房屋内部位置并与建筑内墙内部到的金属线路网连接;所述第三检测设备分别与第一检测设备以及第二检测设备连接;所述墙体感应层铺设于建筑房屋内部墙体位置并设置有发光单元,且与第二检测设备连接;
所述建筑加固装置包括抵触加固板、第一旋转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旋转轴、第二支撑机构、底层加固区间以及第一液压机构,所述抵触加固板分布于建筑各楼层的外墙并设置有第一抵触槽以及第二抵触槽;所述第一旋转轴分布于建筑各楼层的外墙并与第一支撑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分布于建筑各楼层的外墙并与第二支撑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一旋转轴连接并与抵触加固板的第一抵触槽对应;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与第二旋转轴连接并与抵触加固板的第二抵触槽对应;所述底层加固区间设置于建筑底层的外墙并与地面水平;所述第一液压机构设置于底层加固区间底部并与地面对应;
所述二次加固装置包括墙体隐藏槽、第二液压机构、支柱平台、上端液压机构以及下端液压机构,所述墙体隐藏槽设置于建筑房屋的内墙中间区域;所述第二液压机构内置于墙体隐藏槽内并与支柱平台连接;所述支柱平台设置于第二液压机构前端并内置有第三支撑机构;所述上端液压机构设置于支柱平台的上端;所述下端液压机构设置于支柱平台的下端;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检测设备、第二检测设备、第三检测设备、墙体感应层、第一旋转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旋转轴、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液压机构、第二液压机构、上端液压机构以及下端液压机构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二次加固装置还包括地面移动区间、运输机构以及重量传感器,所述地面移动区间铺设于建筑房屋内墙侧方地面位置并高于建筑房屋地面;所述运输机构设置于地面移动区间内部并与控制器连接;所述重量传感器设置于运输机构上表面并与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交水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交水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61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及打捞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