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及打捞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96173.4 | 申请日: | 202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3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郭棉明;王海;路卫兵;余克涛;范向军;黄俊;钱晓慧;唐金龙;李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E02B15/0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面 上层 漂浮 自动 打捞 装置 方法 | ||
一种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及打捞方法,它包括入水打捞机构、转移机构、拦漂架和搭接座,通过入水打捞机构和转移机构与搭接座连接,入水打捞机构的上端位于转移机构的下端上部,转移机构的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拦漂架的限高架与入水打捞机构前端两侧连接,变幅缸推动入水打捞机构前端调节入水深度,通过入水打捞机构打捞水面的漂浮物,转移机构连续将漂浮物转移至水面上部的闸板上,拦漂箱聚拢漂浮物,限高架限制打捞漂浮物的高度。本发明克服了原大型清漂船漂浮物打捞高差较大导致打捞和转移不能连贯性,造成上带率低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在较大高度差的状态下连续打捞漂浮物,提高上带和打捞效率,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漂破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及打捞方法。
背景技术
每年汛期和蓄水期,长江上游的大量漂浮物会到达三峡大坝坝前,浮在水面或者半潜于水中,形成大面积的聚集,对三峡枢纽的安全稳定运行及坝前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010-2020年,坝前平均来漂量近10万m³,其中年度最大来漂量约38万m³。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漂浮物清漂量,常规30m级以下清漂船在清漂能力上难以满足清漂要求。而大型清漂船,即40m级以上的清漂船,其型深多为4m左右、吃水深度约2m,巨大的高度差对漂浮物如何通过打捞装置上带及上带后如何对接输送及转运系统成为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及打捞方法,采用入水打捞机构和转移机构与搭接座连接,入水打捞机构的上端位于转移机构的下端上部,转移机构的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拦漂架的限高架与入水打捞机构前端两侧连接,变幅缸推动入水打捞机构前端调节入水深度,入水打捞机构打捞水面的漂浮物,转移机构连续将漂浮物转移至水面上部的闸板上,拦漂箱聚拢漂浮物,限高架限制打捞漂浮物的高度,在较大高度差的状态下连续打捞漂浮物,提高上带和打捞效率,操作简单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它包括入水打捞机构、转移机构、拦漂架和搭接座;所述搭接座位于入水打捞机构和转移机构的两端的搭接处与其连接,入水打捞机构的上端位于转移机构的下端上部,转移机构的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拦漂架的限高架与入水打捞机构前端两侧连接,变幅缸推动入水打捞机构前端调节入水深度。
所述入水打捞机构包括入水板两侧连接的挡板,以及位于入水板两端的入水主动轴和入水从动轴,打捞马达与入水主动轴连接。
所述转移机构包括位于转移架两端的主动转移轴和从动转移轴,以及与主动转移轴连接的转移马达。
所述转移机构较高的一端设置抬升架,抬升架的斜梁上设置支座与转移架连接,位于转移架下侧设置引漏板与斜梁侧面连接。
入水主动轴和入水从动轴上设置链轮与链网配合。
主动转移轴和从动转移轴与镂空输送带配合,位于镂空输送带外侧面上径向设置波形结构的挡条。
入水从动轴和从动转移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机构,调节螺钉与固定板端头的端板配合与固定座抵触,锁紧螺钉穿过固定板上的调节孔。
所述拦漂架包括与限高架两端连接的拦漂箱,以及与拦漂箱连接的变幅缸;限高架为倒U型的框架结构,拦漂箱由中空的管道组成的箱体结构。
所述搭接座包括与座体上侧两端连接的轴头座,两个轴头座分别与入水打捞机构和转移机构连接。
如上所述的水面上层漂浮物自动打捞装置的自动打捞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S1,入水角调整,变幅缸伸展,施加拦漂箱的推力,拦漂箱推动拦漂架带动入水打捞机构前端没入水中,当拦漂架离水面的高度达到设定高度,或者入水打捞机构前端没入水中的深度达到设定深度时,变幅缸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61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