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95739.1 | 申请日: | 2021-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徐洪祥;刘宝民;岳明华;单洪帆;张积安;周东;任哲;陈义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7/01 | 分类号: | E02D27/01;E02D17/04;E02D15/02;C04B4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盛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55 | 代理人: | 杨青 |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层建筑 基础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施工方法,先开挖基坑并支护,其次设置主溜槽和辅溜槽,主溜槽与基坑中心连通,辅溜槽设置于基坑内,接着支模,然后在基坑内预设控温系统,控温系统包括温度监测装置、水循环和若干调温单元,水循环向各调温单元供水,水循环输入各调温单元的冷却水单点可调,再自主溜槽向基坑中心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向周缘环形扩散,分层浇筑,吊模区域通过汽车泵浇筑,待初凝后覆膜,最后在基坑周缘设置挡水装置,向挡水装置内注水,蓄水养护。水循环根据内部温度情况决定是否向各调温单元输入冷却水,各点冷却水接入单独可控,更利于缩小温差,能更好的控制温度应力,最后进行蓄水养护,从而减少有害裂缝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地基多为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水化热和内外温差的影响,形成温度应力,常常会出现有害裂纹,甚至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明显的开裂,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影响整体性能。目前预埋冷却水管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对内部混凝土的温度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测,也不能对进入各温控管的冷却水流量进行单点控制,难以进行局部调温。
而在浇筑后蓄水养护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降低温度应力的影响。但是目前蓄水养护时,缺乏统一有效的挡水手段,只是针对不同的工况选用诸如围堰等不同的挡水结构,标准化程度低,影响工期,而超高层建筑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对工期有严格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温度应力影响,减少温度裂缝出现的超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施工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超高层建筑基础筏板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开挖基坑并支护;
S.2、设置主溜槽和辅溜槽,主溜槽与基坑中心连通,辅溜槽伸至基坑内;
S.3、支模;
S.4、在基坑内预设控温系统,控温系统包括温度监测装置、水循环和若干调温单元,水循环向各调温单元供水,水循环输入各调温单元的冷却水单点可调;
S.5、自主溜槽向基坑中心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向周缘环形扩散,分层浇筑,吊模区域通过汽车泵浇筑;
S.6、初凝后覆膜;
S.7、在基坑周缘设置挡水装置,向挡水装置内注水,蓄水养护。
进一步的,在S.2中主溜槽倾斜设置,高端位于基坑外混凝土运输最高处;辅溜槽倾斜设置,高端位于基坑的开挖面。
作为优选,所述调温单元包括纵横交错布置的竖向管和水平管,水平管通过竖向管连通;所述温度监测装置包括预埋于所述基坑内的测温线缆,测温线缆呈蛇形敷设。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循环包括冷却水箱、循环泵、主管、分给水管和连管,主管位于调温单元的上方,循环泵将冷却水泵入主管后经分给水管和连管流入调温单元中,在调温单元内吸入后回流至冷却水箱内。
进一步的,所述连管为波纹软管;所述竖向管以及所述分给水管的顶端均设有环形槽以便绑扎连管;所述竖向管和/或所述水平管包括管体和螺旋导流板,螺旋导流板同轴设置于管体内使进入的冷却水形成紊流,提高吸热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水装置包括轨道、挡水板、锁紧组件和斜撑,挡水板通过滑块装入轨道上,相邻挡水板通过锁紧组件锁紧,斜撑设置于挡水板后、底端支撑于基础上。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包括若干轨道单元,各轨道单元榫卯连接;所述挡水板包括骨架和柔性挡水面,骨架包括立柱和横杆,立柱的底端与所述滑块相连,横杆为可伸缩杆;柔性挡水面固接于两立柱之间,各挡水板通过立柱榫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山东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山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57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