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雷场目标的多测点同步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5059.X | 申请日: | 2021-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65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黄采伦;张金凤;刘树立;卢晓宇;黄华曦;张钰杰;戴长城;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11/136 | 分类号: | F41H11/136;G01S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2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雷场 目标 多测点 同步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雷场目标的多测点同步识别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各探测分机根据探测控制主机发送的同步探测指令进行在线探测与频谱细化;(2)各探测分机根据探测细化谱识别、定位雷场目标;(3)探测控制主机综合各探测分机的探测识别数据得出探测结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根据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对UWB脉冲回波信号进行频谱细化,运用信号调制原理,同时考虑干扰因素,总结出了在细化谱内识别雷场目标特征信息的判据,并对识别的雷场目标定位;本发明用于由1个探测分机和7个探测分机组成的雷场探测系统,提高了雷场探测工作的安全性,并实时在线进行信号处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虚警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识别方法,特别是一种雷场目标的多测点同步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地雷是一种传统的兵器,由于它在战场上显示了强大的威力而流传于世界,在现代战争中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还是没有有效的探雷设备,高虚警率的探雷设备使战士对其丧失了信任,不能适应现代地雷战要求的现状。在预设雷场中,可以设置各种地雷,包括防步兵雷和防坦克雷,这里统称为雷场目标,雷场目标的布置是有一定规范要求的,如每个雷场目标相距约4.5米,埋入地下2-3厘米深,每列相距25-50米等,总之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大多数雷场目标里都有金属雷管,可通过金属特性探测识别雷场目标。
传统的排雷工具主要有探雷针、电磁感应金属探测器以及地雷触发器等。基于电磁感应的金属探测器应用最为广泛;此方法采用两组探针,一组发生电流,另一组探测金属目标的感生电流;这一方法的最大问题在于探测区域的金属类杂物会造成很高的误报率;地雷触发器旨在通过引爆地雷达到排雷目的,但此种方法的遗漏率高达10-20%,需配合其他方法才能达到较高的安全要求;随着远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探雷技术也取得了质的飞跃,有许多新思路、新材料得到实践与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较典型的有核电四极矩共振技术与热中子分析技术等等。大多数爆炸物是含氮的结晶固体,NQR技术首先发射无线电磁波激活爆炸物中的14N 的核自旋,再采用感应线圈等磁波探测器检测目标所反馈的NQR信号;不同的爆炸物其反馈信号的共振频率是唯一的,由此可以分辨出炸药的类型,TNA技术利用中子发射器向探测区域发射中子,中子遇到爆炸物发生后向散射并使爆炸物中氢原子与氮原子产生特征γ射线,通过特征γ射线能量谱即可确定爆炸物的类型。
与此同时,对地下目标进行成像探测和处理,它是在提取到地下埋藏目标信号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水平方向对埋藏目标进行二维成像,主要是对埋藏目标介质与土壤背景介质的突变界面形成的目标几何形状进行成像处理;在这种条件下,它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通过对地下埋藏目标成像,促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埋藏的目标是几何规则形状,还是不规则形状,以及目标的大小;这种由图像提供的目标信息量非常大,且易于人们直观分析判断,但它仅仅告诉了人们地下目标的大概形状,至于目标性质,图像并没有更直观的指示,而且只能离线处理,效率不高。
目前,实际应用较为广泛的埋地爆炸物探测技术还是将金属探测器与探地雷达进行结合,采用双传感器系统进行探测,根据这一方案所开发的系统已在实战中得到了应用;探地雷达是基于电磁波的传播与散射原理,通过向地下发射电磁波信号并接收地下介质不连续处散射回来的回波实现地下目标的成像、定位与量化计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损探测仪器。探地雷达技术起源于德国科学家在研究埋地特性时的一项专利技术。1904年,针对深埋在地下的金属物,Hulsemeyer第一次试着用电磁波来进行探测,这就是探地雷达的最初形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技大学,未经湖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50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