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化亚铜-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3633.8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7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彭雪;吕燕飞;蔡庆锋;赵士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3/02 | 分类号: | C01G3/02;C01B25/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杨舟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化 氧化亚铜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化亚铜‑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首先合成纳米磷化亚铜,然后在其外部包裹一层氧化亚铜,形成核壳结构(Cu3P@Cu2O)复合材料;本发明氧化亚铜在纳米磷化亚铜表面生长,形成核壳结构,这种结构提高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另外,本方法制备简单,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化亚铜-氧化亚铜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磷化亚铜(Cu3P)常用做铜焊料和催化剂,在光学领域的应用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作为P型半导体材料,与p型半导体氧化亚铜(Cu2O)复合后,可用作光致发光材料。材料的机构影响材料性能,本专利设计和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磷化亚铜-氧化亚铜复合材料(Cu3P@Cu2O),该材料在紫外或可见光激发下能够发射出近红外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磷化亚铜-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首先合成纳米磷化亚铜,然后在其外部包裹一层氧化亚铜,形成核壳结构(Cu3P@Cu2O)复合材料。
本发明一种磷化亚铜-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次磷酸钠和球形铜纳米颗粒放入刚玉坩埚中研磨,之后装入刚玉舟中;次磷酸钠与铜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6:1-1:1;铜纳米颗粒的直径为30-50nm;
步骤(2).将步骤(1)产物放入刚玉管中,抽真空后,充入1个大气压的氩气,然后刚玉管两端密封;
步骤(3).将步骤(2)产物通过管式炉加热至280-300℃,升温速率为10℃/min;温度升至280-300℃后保温,保温时间为30~6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刚玉管抽真空去除管内残留气体,然后取出产物;
步骤(4).将步骤(3)制备的产物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去离子水,搅拌,然后离心沉降分离,获得沉淀物,沉淀物反复用去离子水清洗、离心分离两次,获得干净的沉淀物。
步骤(5).将硝酸铜和聚乙烯聚吡咯烷酮和50ml水装入的烧杯中,搅拌上述物质溶解后。在磁力搅拌下,将步骤(4)产物加入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缓慢滴加水合肼10微升。然后反复用去离子水洗涤和离心分离两次,获得核壳结构的沉淀物,即得到磷化亚铜-氧化亚铜复合材料;所述的硝酸铜、聚乙烯聚吡咯烷酮和沉淀物的质量比为2:1:1。
作为优选,所述的刚玉管直径为2cm。
作为优选,所述的刚玉舟尺寸为0.8厘米×0.6厘米×6厘米。
作为优选,刚玉管抽真空的设备带尾气净化设备。
本发明的优点是:氧化亚铜在纳米磷化亚铜表面生长,形成核壳结构,这种结构提高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另外,本方法制备简单,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步骤(1).将次磷酸钠3g和3g直径30nm球形铜纳米颗粒放入刚玉坩埚中研磨,之后装入尺寸为0.8厘米×0.6厘米×6厘米刚玉舟中;
步骤(2).将步骤(1)产物放入刚玉管中,抽真空后,充入1个大气压的氩气,然后刚玉管两端密封;刚玉管直径为2cm;
步骤(3).将步骤(2)产物通过管式炉加热至280℃,升温速率为10℃/min;温度升至280℃后保温,保温时间为30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刚玉管抽真空去除管内残留气体,然后取出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36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