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地铁减振轨道结构及吸振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2464.6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50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黄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B2/00;E01B19/00;E01B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王翠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地铁 轨道 结构 吸振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新型地铁减振轨道结构及吸振器装置,包括浇筑式的盾构隧道基础,盾构隧道基础上方设置有轨道板,轨道板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根钢轨,盾构隧道基础内底部开设有多个用于减振安装的矩形口,矩形口内设置有基础座,基础座通过主减振组件连接有上置盘,上置盘通过锁定件与轨道板底部连接。本发明通过将预制的轨道板放置在基础上,再利用开设在其上的多个组装口将主减振设备安装在基础与轨道板之间的空隙处,并通过调整螺母环,使得主减振设备内的吸振弹簧与其内设置的磁性相斥的磁层实现对产生的振动时,轨道板与基础的振动力进行有效抵消,在不影响轨道板的安装的同时,也能确保吸振器的有效安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新型地铁减振轨道结构及吸振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地下铁道是城市现代化必然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时间准确的优点,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污染的一项可行性措施;另一方面,地下铁道产生的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又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地铁列车运营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均来自于轮轨系统中各结构不同频率的振动;这些振动,一部分通过空气或周边结构物的反射,以噪声的形式扩散,按减振形式可分为缓冲减振和隔离减振两种形式,缓冲诚振通常是仅对轨道上部建筑,如钢轨、扣件和轨枕等用弹性体来缓冲和衰减车辆运行传来的振动;隔离减振通常是把轨道的道床与结构基础用弹性体整体隔离,车辆运行传来的振动。
为避免钢轨产生的振动对城市的噪音影响,常会在地铁通道内铺设有吸音材料的面板,来有效吸收振动,但是其效果甚微,振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钢轨与轨道板及轨道板与基础之间的频繁接触,造成的振动,故而要从源头解决车辆经过时对钢轨产生的振动,目前在施工时,常会将轨道板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预定后,在移动到隧道内进行组装,轨道板在隧道内的移动空间有限,这使得其底部的减振设备难以安装,造成轨道板与基础间的减振效果不佳,如将轨道板小距离进行组装,其轨道总长的连接接点增多,会在影响进度的同时,会造成相邻轨道在陆续受压时,产生交错振动,产生噪音,故而为此现提出新型地铁减振轨道结构及吸振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地铁减振轨道结构及吸振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新型地铁减振轨道结构及吸振器装置,包括浇筑式的盾构隧道基础,所述盾构隧道基础上方设置有轨道板,所述轨道板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根钢轨,所述盾构隧道基础内底部开设有多个用于减振安装的矩形口,所述矩形口内设置有基础座,所述基础座通过主减振组件连接有上置盘,所述主减振组件包括设置在基础座内的主减振座,所述主减振座内开设有配合口,所述上置盘通过调节件连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与配合口相适配的内置柱,所述内置柱底部与配合口内壁均设置有磁性相斥的磁层,位于内置柱处的所述承载板底部设置有多个限制柱,所述主减振座上开设有多个与限制柱相适配的滑动口,所述主减振座通过套设在限制柱外侧壁上的吸振弹簧与承载板连接;
所述上置盘通过锁定件与轨道板底部连接,位于钢轨正下方的所述轨道板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内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内侧壁开设有螺纹安装层,所述螺纹安装层内螺纹连接有相互叠加设置的堆积盘,所述堆积盘底部设置有辅助减振件,所述轨道板上密集开设有呈矩形设置的便于安装的组装口。
优选地,所述调节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承载板上表面的螺母环,所述螺母环固定连接有调整螺柱,所述上置盘上开设有与调整螺柱相适配的调整螺纹口。
优选地,所述锁定件包括均匀开设在上置盘上的多个十字限位口,所述十字限位口内壁通过锁定弹簧连接有抵触环,所述抵触环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锁定柱,所述轨道板底部开设有多个与锁定柱相适配的锁定口。
优选地,所述辅助减振件包括通过膨胀螺栓连接在盾构隧道基础上的下抵触盘,所述下抵触盘通过承载弹簧连接有上抵触盘,位于底部的所述堆积盘底部设置有用于限制上抵触盘移动的限位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24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春雷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建筑用铝型材安装拼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