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瑞利波信号的高效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91291.6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5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健;吴智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9/34 | 分类号: | G01N29/34;G01N29/24;G01N2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尔东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瑞利 信号 高效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瑞利波信号的高效检测方法,采用双探头,倾斜、对向、反相位激励瑞利波,并在两个入射点连线的中点采集离面位移作为检测信号,适用于空气或水中的固体试件检测;通过控制入射倾角消除纵波的离面位移分量,通过控制入射相位消除横波的离面位移分量,从而获得仅具有瑞利波模态的纯净波场,在检测信号中仅保留瑞利波成分,实现瑞利波的高效检测,为材料性能表征、试件内部缺陷检测提供便利;通过沿试件表面移动激励器、接收器,可实现大范围快速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瑞利波信号的高效检测方法,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瑞利波是一种沿固体表面传播的超声波,通过观测瑞利波的速度、衰减、频散,可以表征材料性能,在无损检测、实验力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瑞利波检测采用单探头激励、单探头接收的模式。然而,采用单探头激励,在产生瑞利波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横波和纵波。由于这三种波的性质不同,会形成三个独立传播的波包。如图6、7、8所示,当被测试件尺寸较小时,各波包的传播不充分,在时域上互相重叠,给瑞利波的提取带来困难,无法根据瑞利波的速度、衰减、频散表征材料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瑞利波信号的高效检测方法,采用双探头倾斜对向入射的激励方法,通过控制入射倾角消除纵波波包,通过控制入射相位消除横波波包,从而形成一个仅包含瑞利波模态的检测波场,将传统激励方法形成的三个波包简化为一个波包,消除了纵波、横波的干扰,实现瑞利波的高效检测,为材料性能表征、试件内部缺陷检测提供便利;通过沿试件表面移动激励器、接收器,可实现大范围快速检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瑞利波信号的高效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布置探头,在试件表面倾斜布置两只激励器,分别编号为激励器1、激励器2,所述激励器1、激励器2呈对向布置,两只激励器与法线夹角均为θcr,设两只激励器的入射点分别为O1、O2,计O1、O2连线的中点为D点,在D点垂直位置设置接收器,采集D点的离面位移作为检测信号;
第二步,计算激励器倾角,采用空气或水耦合,计空气中纵波的波速C1=340m/s,水中纵波的波速C1=1497m/s,设被测试件为均匀、各向同性、线弹性固体,弹性模量为E,泊松比为μ,密度为ρ,根据下式计算试件中纵波的波速C2:
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入射角θcr:
sinθcr=C1/C2;
第三步,消除纵波,激励器1、激励器2以第二步中计算得出的入射角入射脉冲波,脉冲波由空气进入试件后,形成三种超声波:纵波、横波、瑞利波,其中,纵波速度最快,横波次之,瑞利波最慢,三种波引起的质点振动方向不同,其中试件中纵波的传播方向平行于试件表面,此时,由于纵波引起的质点振动方向与纵波传播方向相同,均平行于试件表面,因此,无法产生垂直于试件表面的振动分量,故D点的接收器无法采集到纵波引起的离面位移,此时的检测信号中不包含纵波波包,仅含有横波、瑞利波波包;
第四步,设置激励信号,设置正电压的脉冲信号作为激励信号1,设置负电压脉冲信号作为激励信号2,两条激励信号的波形相同,仅电压的正负值相反,向激励器1施加激励信号1,向激励器2施加激励信号2;
第五步,消除横波,记激励器1产生的横波、瑞利波为横波1、瑞利波1,记激励器2产生的横波、瑞利波分别为横波2、瑞利波2,当激励器1、激励器2分别施加激励信号1、激励信号2时,在D点处相遇的横波1、横波2引起的质点振动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后为0,不引起离面位移;而瑞利波1、瑞利波2波呈椭圆形振动,由于入射方向相反、激励波幅值相反,瑞利波1、瑞利波2在D点相遇时,质点呈同向振动,相互加强并具有离面位移分量,故D点的接收器能采集到经加强放大的瑞利波,此时的检测信号中不包含纵波、横波波包,仅含有瑞利波波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912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