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电站对时校验系统及对时消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6150.5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9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童大中;周开运;韩磊;朱家立;陈培琦;陈亮;潘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0677 | 分类号: | H04L41/0677;H04J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刘正君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校验 系统 时消缺 方法 | ||
1.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变电站对时校验系统包括依次通信连接的卫星(1)、时钟源(2)、交换机(3)和若干的二次设备(4);所述的二次设备的接口处设置有通用拓展转换端口,二次设备(4)通过通用拓展转换端口分别与交换机(3)和其他相邻的二次设备连接;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变电站对时校验系统;
S2:变电站二次设备获取卫星时间,进行时间同步;
S3:二次设备依次分析时间同步过程的各个环节,判断对时故障位置,进行对时故障消缺;
S4:二次设备之间交互时间同步消息,进行对时校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用拓展转换端口至少包括三种端口样式;通用拓展转换端口的端口样式包括普通端口、ST光口和以太网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
S21:时钟源获取卫星时间,并将获取的卫星时间传递到交换机中;
S22:通用拓展转换端口根据二次设备的种类,将二次设备对应的对时通信方式转换为交换机的通用方式,交换机与二次设备完成对时回路的连接,进行时间同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对时间同步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依次包括二次设备接收故障判断、交换机和二次设备端口故障判断、交换机与二次设备之间的对时回路故障判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S31:二次设备判断是否接收到交换机下发的时间同步信号,并反馈给交换机;若是,则判断无故障,结束,若否,则进入步骤S32;
S32:交换机根据反馈判断是否所有二次设备均没有接收到时间同步信号;若是,则进入步骤S33,若否,则判定无法接收时间同步信号的二次设备的接收端口故障,结束;
若交换机没有收到二次设备的反馈,则判断该对时回路故障,结束;
S33:交换机判断是否接收到时钟源发送的卫星时间,并发送反馈给时钟源;若是,则时钟发送正常,交换机端口正常,若否,则进入步骤S34;
S34:时钟源判断是否接收到交换机端口的反馈;若是,则判断交换机接收端口故障,若否,则判断时钟源与交换机之间的通信线路故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还包括时钟源故障的判断:
二次设备将自身时间更新为同步时间后,断开与交换机的通信,开启二次设备的自定时;
间隔时间T,二次设备再次获取时间源的同步时间,对比获取的同步时间与自定时时间;
判断获取的同步时间与自定时时间的偏差,若偏差在额定阈值范围内,则结束,若偏差在额定阈值范围外,则判断时钟源故障,将故障反馈给交换机;
交换机判断收到的故障反馈总数,若交换机收到的故障反馈总数大于二次设备总数的一半,则判断时钟源故障,进行告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对时消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4包括以下步骤:
S41:二次设备在收到时间同步信息后,至少与相邻的一个二次设备进行时间信息交互;
S42:二次设备校验时间同步后的时间之间的误差是否在额定阈值内,若是,则直接进入下一步,若否,则记录故障次数加一;
S43:间隔额定时间,二次设备再次与相邻的二次设备进行时间信息交互,判断时间误差是否在额定阈值内,若是,则直接进入下一步,若否,则记录故障次数加一;
S44:判断时间同步后时间信息交互次数是否大于额定次数M,若是,则进入步骤S45,若否,则进步步骤S43
S45:判断记录故障次数是否超过额定次数,若是,则根据所有二次设备中的故障次记录判断故障设备,若否,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61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