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5924.2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1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冲;赵慧超;郭守仑;贺红伟;韩丹;李全;王金昊;林展汐;于爽;尹相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H02K1/16;H02K3/04;H02K3/50;H02K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范坤坤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定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每相定子绕组包括N条并联支路;各条并联支路的星点连接端分别从连接侧的不同绕线槽引出,且三相绕组中与第一及第二星点连接线连接的各星点连接端从连接侧相邻的绕线槽引出;同一相绕组的各电源引出端从连接侧相同和/或相邻的绕线槽引出并通过电源引出线电连接;这样各星点连接端及各电源引出端集中分布,简化了连接侧端绕组结构,降低绕组线圈焊接生产难度;另外,引出与第一和第二星点连接线电连接的点连接端的绕线槽对称分布于引出电源引出端的绕线槽的相对的两侧,且引出各星点连接端的绕线槽与引出电源引出端的绕线槽相邻,有利于减小各支路之间的环流电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车用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性能的增加必然会导致驱动电机体积的增加,但是新能源汽车的轴向空间尺寸十分有限,导致驱动电机的性能和体积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主要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在永磁同步电机中,电机定子按照定子绕组的截面形状可以分为圆形线和扁铜线,采用扁铜线的电机称为扁线电机。目前永磁同步电机大多为扁线电机,扁铜电机可以有效的提高驱动电机的槽满率,降低驱动电机的铜耗从而提高驱动电机的效率,同时可以降低电机定子绕组的端部高度,能够有效减小电机的安装空间。随着扁线电机不断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定子槽内的导体数量逐渐增多,定子槽内的导体数量增多后,绕组的并联支路数需要增加为多并联支路。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多并联支路的扁线电机绕组,线型种类较多,排布方式复杂,引出线不集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汇流条和汇流排以连接各相绕组的支路及中性点,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加工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和扁线电机,以采用少量的汇流条和汇流排,即可实现各相绕组的支路和中性点的电连接,简化了连接方式,降低了绕组线圈的焊接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有利于批量化生产,提高加工效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该扁线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
所述定子铁芯包括插入侧和连接侧;在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绕线槽;所述绕线槽沿所述定子铁心的轴向延伸,且每个所述绕线槽包括2N个导体层;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
所述定子绕组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绕组从所述插入侧的各所述绕线槽各所述导体层插入,并从所述连接侧的各所述绕线槽各所述导体层引出后进行连接;所述定子绕组包括U、V、W三相绕组;所述U、V、W三相绕组采用星型接线;
每相绕组包括N条并联支路;每条并联支路包括电源引出端和星点连接端;不同所述并联支路的各所述星点连接端分别通过第一星点连接线和第二星点连接线连接;各条所述并联支路的所述星点连接端分别从所述连接侧的不同所述绕线槽引出,且所述U、V、W三相绕组中与所述第一星点连接线电连接的各所述星点连接端从所述连接侧相邻的所述绕线槽引出,以及所述U、V、W三相绕组中与所述第二星点连接线电连接的各所述星点连接端从所述连接侧相邻的所述绕线槽引出;同一相绕组的各所述电源引出端从所述连接侧相同和/或相邻的所述绕线槽引出并通过电源引出线电连接;
其中,引出与所述第一星点连接线电连接的各所述星点连接端的所述绕线槽和引出与所述第二星点连接线电连接的各所述星点连接端的所述绕线槽对称分布于引出所述电源引出端的所述绕线槽的相对的两侧,且引出各所述星点连接端的所述绕线槽与引出所述电源引出端的所述绕线槽相邻。
可选的,所述定子铁芯包括48个绕线槽;每条所述并联支路从所述电源引出端开始以节距为5、6、和7中的一种或多种种进行绕线至所述星点连接端处结束。
可选的,每相绕组结构包括多个U型N股线;所述U型N股线中的各股线分属于不同所述并联支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59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采动覆岩大量程深部分层拉线位移监测系统
- 下一篇:液晶组合物和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