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壤气相抽提降解修复技术的原位应用配套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4524.X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34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郭书海;王卅;吴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何丽英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 气相抽提 降解 修复 技术 原位 应用 配套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土壤气相抽提降解修复技术的原位应用配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抽提室(1)、生物降解室(2)、注气室(3)及集气室(4);
所述集气室(4)与外部环境连通,用于收集原位污染土体(20)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所述注气室(3)用于存储及向所述生物降解室(2)内导入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所述生物降解室(2)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微生物降解处置;所述抽提室(1)用于将生物分解气体及未降解挥发性有机物导出;
所述抽提室(1)、生物降解室(2)、注气室(3)及集气室(4)由内到外依次设置;所述注气室(3)的顶部通过导气管路(5)与所述集气室(4)和所述抽提室(1)连通;
所述集气室(4)与外部环境接触的侧壁上布设有多个集气孔(12);所述生物降解室(2)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注气室(3)连通的多个注气孔(13);所述生物降解室(2)的内壁上布设有与所述抽提室(1)连通的多个抽气孔(14);
所述集气室(4)为多个,且沿周向布设于所述注气室(3)的外侧;
所述导气管路(5)通过连通管路(7)与各所述集气室(4)的顶部连通;
所述集气室(4)与所述注气室(3)之间的导气管路(5)上设有阀门A(15);所述抽提室(1)与所述注气室(3)之间的导气管路(5)上设有阀门B(16);所述导气管路(5)与所述注气室(3)连通的一端设有风机(6);
所述抽提室(1)和所述注气室(3)的顶部均设有压力表;所述抽提室(1)的顶部设有注液注气口(17);
所述的土壤气相抽提降解修复技术的原位应用配套装置,包括内管(8)、中间管(9)、外管(10)及多个集气管(11);所述内管(8)、中间管(9)及外管(10)由内到外依次套装,多个所述集气管(11)沿周向设置于外管(10)的外侧;所述集气管(11)、中间管(9)及内管(8)通过连接梁(18)依次连接;
所述内管(8)的内部腔体为所述抽提室(1);所述内管(8)和中间管(9)之间的环形腔体为所述生物降解室(2);所述中间管(9)和外管(10)之间的环形腔体为所述注气室(3);所述集气管(11)的内部腔体为所述集气室(4);
所述集气孔(12)、注气孔(13)及抽气孔(14)依次设置于所述集气管(11)、中间管(9)及内管(8)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气相抽提降解修复技术的原位应用配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配套装置由下至上串联。
3.一种土壤气相抽提降解修复技术的原位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用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土壤气相抽提降解修复技术的原位应用配套装置,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生物降解室(2)内填充生物降解基质;
2)通过抽提室(1)促进注气室(3)内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向生物降解室2内的导入;
3)在生物降解室(2)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好氧环境和厌氧环境交替下进行生物降解;
4)生物降解产生的生物分解气体及未降解挥发性有机物导入抽提室(1),再由抽提室(1)导入注气室(3)内,形成气体循环;
或,由抽提室(1)直接导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降解室(2)内的生物降解基质中pH为5~9,含水量为10~20%,初始细菌微生物丰度达108~1010 CFU/g;
向所述生物降解室(2)内导入O2或H2,实现挥发性有机物的好氧或厌氧降解过程;
向所述生物降解室(2)内导入功能菌剂和营养物质,调节生物降解基质的理化性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生物降解过程时,所述生物降解室(2)内氧化还原电位控制在低于50~100 mV;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生物降解过程时,所述生物降解室(2)内氧化还原电位控制在高于100~150 m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452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硬件协同仿真方法
- 下一篇:一种行道树保温层捆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