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橡胶堆内置垂向液压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3275.2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44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林胜;赵斌;王峰宇;赵刚强;付原庆;王彦翔;颉跟虎;刘晴美;段小乐;穆洪帅;汤骞;唐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6 | 分类号: | F16F13/06 |
代理公司: | 株洲湘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2 | 代理人: | 吴志勇 |
地址: | 412007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 内置 液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橡胶堆内置垂向液压减振装置,包括橡胶堆,分别设置在橡胶堆顶端面和底端面的顶板和底板,设置在橡胶堆中心的连通顶板和底板的装置腔,设置在装置腔内的液压阻尼机构和推进机构;液压阻尼机构包括两个装有阻尼液的阻尼液腔,两个阻尼液腔之间具有阻尼流道;推进机构安装在顶板和底板之间,并随顶板和底板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分别对两个阻尼液腔施加相反的力,使两个阻尼液腔的容积产生大小相反的变化,迫使一个阻尼液腔内的阻尼液经阻尼流道流向另一个阻尼液腔,实现吸能减振。这就直接赋予橡胶堆垂向阻尼特性,解决了传统橡胶堆因弹性刚度过大,回复力衰减弱,减振效果差的问题;同时,无需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再专设垂向减振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运列车的机车转向架二系悬挂中的减振橡胶堆,具体涉及一种橡胶堆内置垂向液压减振装置,属于列车减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客运列车二系悬挂都使用空气弹簧作为减振部件,而货运列车的机车由于自身重量大,目前仍使用承重力强的橡胶堆作为二系悬挂的减振部件。
由于传统橡胶堆弹性刚度大,回复力衰减弱,减振效果差,不利于列车的平稳运行,导致列车运行时,活动部件与接触部件之间频繁遭遇过载冲击,加剧了相关部件(主要是轮轨之间)的磨耗。为解决这一问题,传统二系减振装置除设置橡胶堆外,不得不专门设置用于垂向减振的垂向减振器,以此达到吸能减振的目的。这不仅增加了转向架的部件设置,而且业内普遍认为减振效果不够理想。但对于重载下的橡胶堆,要赋予其理想的阻尼减振特性,业内也一直没有形成过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橡胶堆弹性刚度大,回复力衰减弱,自身减振效果差,需要另外设置垂向减振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橡胶堆内置垂向液压减振装置,包括设置在橡胶堆内的液压阻尼机构和推进机构;在橡胶堆中心开设有上下相通的装置腔,所述液压阻尼机构和推进机构设置在装置腔内;所述液压阻尼机构包括两个装有阻尼液的阻尼液腔,两个阻尼液腔之间具有阻尼流道;所述推进机构安装在橡胶堆顶端的顶板和底端的底板之间,并随顶板和底板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分别对两个阻尼液腔施加相反的力,使两个阻尼液腔的容积产生大小相反的变化,迫使一个阻尼液腔内的阻尼液经阻尼流道流向另一个阻尼液腔,实现吸能减振。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阻尼机构还包括阻尼柜和滑块,所述阻尼柜下端固定在底板上, 阻尼柜与橡胶堆的装置腔的内壁之间有间隙;所述两个装有阻尼液的阻尼液腔是分别位于阻尼柜内空间上部和下部的上液腔和下液腔,所述滑块位于上液腔和下液腔之间的阻尼柜中部的空间且能够在阻尼柜中部的空间作垂向滑移。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分别暴露于上液腔内和下液腔内,所述阻尼流道是开设在滑块上的连通上液腔和下液腔的流道孔。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柔性的上液腔囊和下液腔囊,所述上液腔囊朝下的一端和下液腔囊朝上的一端分别具有开口一和开口二;上液腔囊朝下一端的开口一的边缘与滑块的上端面粘接,使上液腔囊与滑块的上端面形成上液腔;下液腔囊朝上一端的开口二的边缘与滑块的下端面粘接,使上液腔囊与滑块的下端面形成下液腔;所述上液腔囊朝上的一端在阻尼柜内空间的上顶部与阻尼柜的柜体粘接,所述下液腔囊朝下的一端在阻尼柜内空间的下底部与阻尼柜的柜体粘接。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柜中部对应的两侧侧壁上分别有对称开设的柜窗一和柜窗二,所述滑块中部有水平设置的两侧贯通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总是位于柜窗一和柜窗二的窗口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推进机构包括圆柱形的销轴,销轴位于腰形孔内并能够在腰形孔内作水平滑移;销轴的两端分别从阻尼柜的柜窗一和柜窗二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32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