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带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9383.2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89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马光宗;孙璐;马德刚;李建英;王淑华;武冠华;张献;王耐;纪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集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2C38/14;C21D1/26;C21D6/00;C21D8/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琴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及其 生产 方法 | ||
一种钢带,其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C 0.06~0.10%,Si 0.30~0.50%,Mn 1.00~1.50%,P≤0.025%,S≤0.010%,Als 0.020~0.050%,N≤0.004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钢带心部为纤维状贝氏体组织,表层为铁素体和珠光体。本发明钢板在保留心部高位错密度的纤维状组织的同时,通过部分再结晶退火处理,促使表层组织发生再结晶退火,获得细小均匀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实现表层软化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带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冷轧高强钢为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通常的做法是添加足够的C、Mn、Nb、Ti、Mo等合金元素中的一个或几个,通过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作用实现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为保证晶粒细化、第二相析出、马氏体组织形成等强化因子发挥作用,必须保证有较多的合金加入量,才能实现。对合金元素含量的要求,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带及其生产方法,钢带生产成本较低,同时具有良好的折弯性能。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带,其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C 0.06~0.10%,Si 0.30~0.50%,Mn 1.00~1.50%,P≤0.025%,S≤0.010%,Als0.020~0.050%, N≤0.004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钢带心部组织为纤维状贝氏体B,表层为铁素体F和珠光体P,双侧表层铁素体F和珠光体P组织总深度占钢带厚度的34%-70%。
进一步的,所述钢带,其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含量计还含有 Nb:0.020~0.060%、V:0.01~0.06%、Ti:0.01~0.06%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
进一步的,钢带单侧表层铁素体F和珠光体P组织深度占钢带厚度的15%~40%。
上述钢带的生产方法,钢带连续退火过程包括均热段、缓冷段、快冷段、时效段,其特征在于,钢带均热温度640~710℃,快冷开始温度550~600℃,快冷终止温度390~420℃,时效终止温度350~370℃。
进一步的,钢带冷轧过程总压下量≥5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钢板在保留心部高位错密度的纤维状贝氏体组织的同时,通过部分再结晶退火处理,促使表层组织发生再结晶退火,获得细小均匀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实现表层软化的目的。纤维状组织保证了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表层形成的再结晶组织保证了材料具有的良好的塑性,显著提高材料的折弯性能,保证180°弯曲试验d=0a条件下无开裂,最终获得具有良好折弯性能的冷轧高强钢带。
附图说明
图1是钢带整个连续退火过程的工艺示意图。
图2是制成的钢带的显微组织照片的一例,图中标示数据表示钢带单侧表层铁素体和珠光体深度占钢带厚度的15%-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10
将表1所示成分的钢液制成板坯,板坯进行热轧、冷轧,得到厚度为0.5~1.5mm的钢带,然后在表2所示工艺条件下进行连续退火。冷轧过程压下率、轧制制成的钢带厚度规格同样列于表2。
表1
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集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未经唐山钢铁集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93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