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安装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78490.3 | 申请日: | 2021-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1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 发明(设计)人: | 杨辽;孔祥杰;郭旭东;赵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电动 压缩机 安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座,在安装座上面设有多个螺栓过孔,在安装座左侧的翻边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座通过螺栓与多个安装孔配合连接车身纵梁上;在安装座的上面安装有隔振托架,隔振托架通过多个隔振构件与安装座连接;在隔振托架的上面安装有定位托架,定位托架通过多个隔振构件与隔振托架连接;在定位托架的左边连接有左安装板、右边连接有右安装板;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压缩机安装在定位托架之上并与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连接固定。本发明整体占用空间小,安装可靠高,能够有效隔绝电动压缩机振动,改善NVH性能;能够满足不同驱动形式下的电动压缩机布置,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前驱后驱通用的电动压缩机安装与隔振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油发动机汽车,压缩机安装在发动机轮系侧,通过动力总成的悬置进行隔振。与传统带传动压缩机相比,电动压缩机转速更高,源头激励更大,振动噪声风险更大。大部分新能源车型参考传统燃油汽车,将电动压缩机布置在电驱上,借助电驱悬置进行隔振。对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NVH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电动压缩机运行过程产生的噪声与振动问题,空调制冷制热、动力电池冷却、电驱与控制器冷却等均需要电动压缩机介入,部分车型电动压缩机所产生的NVH问题比电驱的影响还大。对于汽车厂,电驱多为采购配件,并非自己生产,部分电驱厂家并不愿意在电驱上增加其它系统部件或预留其它系统配件安装位置。其次纯电动汽车电驱相对于燃油动力总成,体积小,相比燃油汽车大多采用前驱配置,同款新能源车型可能会出现前驱、四驱、后驱等配置。即使前驱与四驱车型电动压缩机可布置在前电驱上,后驱配置车型始终无法通用;若电动压缩机仍通过放置在电驱上借助电驱悬置进行隔振,必将导致热管理系统的布置难度与成本成倍增加;即使在前舱重新布置电动压缩机,仍需为后驱车型单独设计一种电动压缩机的安装固定方式,既要满足良好的隔振性能,还要在四驱与前驱的机舱有限空间内完成电动压缩机布置,开发难度大,且热管理系统重新开发,资源利用率低。因此,需要重新开发适用范围广、效果良好的电动压缩机安装结构。
CN 210363290U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双重隔振安装结构”,包括悬置支架和悬置垫总成;悬置垫总成上开设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一固定轴;第一固定轴穿过悬置垫总成;第一固定轴的两端固定在悬置支架上;第一安装孔内嵌设第一衬套;第一衬套套设在第一固定轴上;悬置垫总成上开设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内设置第二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的固定在悬置垫总成上;第二安装孔内嵌设第二衬套;第二衬套套设在第二固定轴上。本实用新型将通过在连接电动压缩机的第二安装孔内设置第二衬套、在连接悬置支架(车身)的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第一衬套,两个衬套依次缓冲电动压缩机引起的振动,使得电动压缩机引起的振动对车身的影响较小。
毋庸置疑,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技术领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安装结构,其整体占用空间小,安装可靠性高,能够有效隔绝电动压缩机振动,改善NVH性能;能够满足不同驱动形式下的电动压缩机布置,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座,其特征是:在所述安装座上面设有多个螺栓过孔,在所述安装座左侧的翻边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座通过螺栓与多个安装孔配合连接车身纵梁上;在所述安装座的上面安装有隔振托架,隔振托架通过多个隔振构件与安装座连接;在所述隔振托架的上面安装有定位托架,定位托架通过多个隔振构件与隔振托架连接;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左边连接有左安装板、右边连接有右安装板;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定位托架之上并与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连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隔振构件呈“中”字形,由双头螺栓和配合粘接在其中部的橡胶套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84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快速匹配识别SERS谱图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支承辊修复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