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8448.1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4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治;邓响;王云;张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16;C04B18/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胡婷婷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性 强度 回填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通过向基础原料中加入粉煤灰、水泥、水、减水剂和土体分散剂,充分混匀后制备而成,其中,基础原料为破碎后的工程渣土、搅拌站废渣和污泥的混合物;制得的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按重量份包括:30~45份工程渣土、20~30份搅拌站废渣、10~20份污泥、5~10份粉煤灰、5~20份水泥、10~25份水、0.1~2份减水剂和0.1~2份土体分散剂。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各原料间的协同作用,在有效提高废弃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制备出具有高流态、自密实、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控的回填材料,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废弃物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流动性,在自重作用下无需或少许振捣下,可自行填充,形成自密实结构的替代传统回填材料的水泥基低强度回填材料,其28d无侧限抗压强度通常不超过8.3MPa。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作为能够代替密实土壤用于回填的流动性胶凝材料,具有高流态、易挖掘、不沉陷、可快速硬化、低渗透、抗冻融、密度可变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回填工程、路基工程、管道埋设工程、管道隔热或散热工程、管道防腐工程等领域,能够减少以往施工中夯实和压密度检查等工序,有效降低了施工工作量和施工噪音,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同时,由于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还可以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不仅节约成本、绿色环保,还能够避免环境污染。近年来,各大城市地下交通建设规模空前,所挖掘出来的渣土方量巨大,渣土的资源化、大规模利用迫在眉睫。并且,随着建材行业对环保的重视,混凝土搅拌站的废水废渣再利用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利用日益增多的各种工程废弃物,需找到可资源化、大规模利用废弃物的方法,如何将这类废弃物应用于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的生产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公开号为CN108203270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可控性低强度材料,由建筑弃土、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粉煤灰、水泥和水搅拌制得。该可控性低强度材料水化后具有一定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既可替代传统回填材料,又可用于道路基层和底基层,同时有效利用了建筑弃土和建筑垃圾,减少了土地的占用。然而,该专利中使用的废弃物主要为具有较高强度的建筑垃圾经破碎、筛分、分选处理后得到的再生骨料,而含土废料难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工程渣土、废渣、污泥等废弃物日益增加的现状下,仍有必要对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中各组分的种类及配比进行改进,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实现以工程渣土为主的废弃物的高效利用。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以工程渣土、搅拌站废渣和污泥作为基础原料,再将其与粉煤灰、水泥、水、减水剂和土体分散剂混合均匀,同时对各原料间的用量比例进行调控,从而利用各原料间的协同作用,在有效提高废弃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制备出具有高流态、自密实、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控的回填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预定量的工程渣土、搅拌站废渣和污泥混合,并破碎至预定粒径,作为基础原料;
S2、向步骤S1得到的所述基础原料中加入预定量的粉煤灰、水泥、水、减水剂和土体分散剂,充分搅拌至混合均匀后,得到可控性低强度回填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2中,所述基础原料与所述粉煤灰、水泥、水、减水剂和土体分散剂的质量比为(60~75):(5~10):(5~20):(10~25):(0.1~2):(0.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1中,所述工程渣土、搅拌站废渣和污泥的质量比为(30~45):(20~30):(1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84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剪力墙模板加固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人体临床数据脱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