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堵料模孔结构、冲压下模及密集小网孔的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4249.3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2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邵传清;李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鹏福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8/34 | 分类号: | B21D28/34;B21D28/26;B21D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黄勇;任志龙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堵料模孔 结构 压下 密集 网孔 加工 工艺 | ||
本申请属于冲孔加工的技术领域,涉及防堵料模孔结构、冲压下模及密集小网孔的加工工艺。防堵料模孔结构包括上部的初始柱形段和下部的外扩式的落料柱形段,初始柱形段的水平截面与工件待加工网孔的水平截面相适配,落料柱形段的截面宽度大于工件待加工网孔的深度。冲压下模的模孔采用上述防堵料模孔结构。密集小网孔的加工工艺中采用上述冲压下模,且采用分散多次冲孔加工的方式,即,工件加工面上的网孔分若干次冲压而成,每次冲压的区域与已冲压完成的区域错开,且每次冲压的区域在工件加工面上分散排布。本申请适于软金属板材的密集小网孔的加工,几乎能够完全避免堵料现象,冲孔不产生毛刺,而且,能够保障下模的结构强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冲孔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防堵料模孔结构、冲压下模及密集小网孔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板件上加工孔通常采用冲孔工艺,参照图1中a,冲孔工艺的下模的模孔11通常呈竖向设置,而且一般沿下模本体1由上到下设置为两段,上一段是水平截面与工件待加工网孔的水平截面相匹配的初始柱形段111,下一段为落料锥形段112,且落料锥形段112的内空间由上至下逐渐变大。该种初始柱形段111加落料锥形段112设置的模孔11,一方面,由于模孔11的下部的内空间逐渐变大,从而有利于冲孔后废料2的落料;另一方面,模孔11上部被掏空的空间小,有利于保障下模的结构强度,以抵抗冲孔过程中冲头对下模的冲击;再者,该种初始柱形段111和落料锥形段112形式的模孔11可以采用线割的方式进行加工,加工成本相对较低。
很多板件在冲孔加工时都采用上述具有初始柱形段111和落料锥形段112的模孔11的下模,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在小音箱外壳的冲孔加工中却容易存在堵料的情况。一方面,堵在模孔11中的废料2不仅影响冲头下行,而且容易导致音箱外壳上加工出的网孔出现毛刺现象;另一方面,不同于普通的板件,为了增强音量的外传效果以及提高使用体验,小音箱外壳上的网孔通常很小且较为密集(可参见图4中G),对应的下模的模孔11也相对较小且较为密集,清理起来非常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为了减轻冲孔时的堵料现象,本申请提供防堵料模孔结构、冲压下模及密集小网孔的加工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堵料模孔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堵料模孔结构,包括上部的初始柱形段和下部的外扩式的落料柱形段,初始柱形段的水平截面形状与工件上待加工网孔的水平截面形状相适配,落料柱形段的水平截面宽度大于工件待加工网孔的深度。
通过对发生堵料的下模的模孔进行分析,如图1中a所示,发现模孔11的废料2通常是翻转卡在模孔11的落料锥形段112的上部。进一步深究该现状后认为,废料2的翻转除了由自由翻转引起之外,还应该同时与工件的材质、工件上网孔的形状以及模孔11的形状有关。现对翻转与工件的材质、工件上网孔的形状以及模孔11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本申请所针对的小音箱外壳上的网孔31(可参见图4中G)的水平截面为腰型孔状,竖直截面为长方形且竖向高度大于水平宽度。与此同时,本申请所针对的小音箱外壳采用的是铝1050材质,该种材质较软,利于成型,但同时也较轻,且存在一定的延展性。新冲出的废料2下落至模孔11的落料锥形段112时,新露出的侧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延展,当延展较快的点或者区域最先触碰到模孔11的内表面时,产生摩擦,并由此导致废料2块的翻转,原竖直截面的高度方向逐渐向水平方向翻转,并最终导致废料2块卡在模孔11的落料锥形段112内。
考虑到上述小音箱外壳冲孔过程中出现的特定情况,本申请的发明人决定对模孔11进行改进,如图1中b所示,采用CNC加工技术将模孔11落料锥形段112的上部掏空,形成比初始柱形段111内空间大的落料柱形段113。由于落料柱形段113的上部内空间较图1中a的落料锥形段112的上部内空间大的多,下落至落料柱形段113的废料2,不管是发生自由翻转,还是因与模孔11内壁的摩擦而发生翻转,都不会卡在落料柱形段113内,保障了废料2下落的通畅度,几乎完全避免了堵料现象。
可选的,所述初始柱形段的高度为工件上待加工网孔深度的4~6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鹏福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鹏福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42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