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地源热泵能效比获取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74099.6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88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梁俊宇;徐琦;秦牙富;杨洋;袁兴宇;龙睿洋;严玉廷;杨家全;李萍;李浩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因素 影响 源热泵 能效 获取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能源设备领域,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地源热泵能效比获取方法,通过获取大量影响地源热泵能效比的影响要素,利用预先建立的基础性能系数模型、单机容量校正模型、冷凝器校正模型、地源热泵能效比模型,获得地源热泵设备性能系数、单机容量校正系数、冷凝器水温校正系数、冷凝器水流量校正系数、蒸发器水温校正系数、蒸发器水流量校正系数和地源热泵能效比。实现了多因素影响下地源热泵能效比的获取,克服了现有技术只能获取单个影响因素下地源热泵能效比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地源热泵能效比获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一部分低品位热能,通过热力循环,把热量从低品位热能转移到高品位热能的节能装置。低品位热能是指难以利用的热能,如海水具有的热能、土壤具有的热能、工业废热排放的热能等等,让其降低1℃会放出很大的热量,但是这些能量很难利用;而高品位热能是容易利用的热能,如煤燃烧释放的热能。采用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冷热源,在能源的节约利用上有重要意义。
而为了获得能源的节约利用效果,需要明确地源热泵的能效比,所述能效比为地源热泵的制热量与地源热泵输入功率的比值,地源热泵的制热量又与地源热泵设备负荷率、冷凝器进水温度、蒸发器出水温度、冷凝器进水量和蒸发器出水量有关,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控制这些制热量影响因素,来调控制热量,进而影响能效比。
为了获取这些制热量的影响因素对应的能效比,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分析单个制热量的影响因素与能效比之间的关系,得到单个制热量的影响因素对应的能效比,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能效比,由于未考虑其它制热量的影响因素,所以结果不精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地源热泵能效比获取方法及系统,旨在获取多因素影响下地源热泵的能效比。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地源热泵能效比获取方法,所述获取方法,包括:获取地源热泵历史能效比、地源热泵额定能效比、历史能效比对应的地源热泵制热量的历史影响因素、额定能效比对应的地源热泵制热量的额定影响因素,所述历史影响因素包括:地源热泵设备历史负荷率、冷凝器历史进水温度、蒸发器历史出水温度、冷凝器历史进水量和蒸发器历史出水量,所述额定影响因素包括:冷凝器额定进水量和蒸发器额定出水量,所述地源热泵设备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阀。
根据所述地源热泵设备历史负荷和所述历史能效比,利用预先建立的基础性能系数模型,得到地源热泵设备性能系数。
根据所述地源热泵额定能效比和所述设备性能系数,利用预先建立的单机容量校正模型,得到单机容量校正系数。
根据所述冷凝器历史进水温度、所述冷凝器历史进水量和所述冷凝器额定进水量,利用预先建立的冷凝器校正模型,得到冷凝器水温校正系数和冷凝器水流量校正系数。
根据所述蒸发器历史出水温度、蒸发器历史出水量和蒸发器额定出水量,利用预先建立的蒸发器校正模型,得到蒸发器水温校正系数和蒸发器水流量校正系数。
根据所述地源热泵设备性能系数、所述单机容量校正系数、所述冷凝器水温校正系数、所述冷凝器水流量校正系数、所述蒸发器水温校正系数和所述蒸发器水流量校正系数,利用预先建立的地源热泵能效比模型,获得地源热泵能效比。
可选的,所述基础性能系数模型,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COPb=aλ4+bλ3+cλ2+dλ+e
COPb为所述设备性能系数,λ为所述设备历史负荷率,a、b、c和d为拟合系数,e为常数。
可选的,所述单机容量校正模型,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4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极催化剂及复合电极及其制备工艺
- 下一篇:轮毂电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