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频液相放电-移动床生物膜耦合处理装置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71691.0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1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魏超;赵晓彤;李海福;苏芳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姬莉 |
地址: | 11086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放电 移动 生物膜 耦合 处理 装置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射频液相放电‑移动床生物膜耦合处理装置及工艺,属于含油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反应器;竖向隔板,设在所述反应器内,下半部分设有若干透水孔,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区域,位于所述竖向隔板与反应器围合成的第一区域内,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区域内设有放电电极,所述放电电极电连接有射频源,所述射频源设于所述反应器的外侧,所述射频源还电连接有接地电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区域,位于所述竖向隔板与反应器围合成的第二区域内,内部填充悬浮填料。本发明在一个工艺中集成了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单元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较低,无需反冲洗,无处理死角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油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液相放电-移动床生物膜耦合处理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开采年限的加长,我国的绝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已逐渐由一次采油、二次采油阶段逐步向三次采油阶段过渡,新的技术方法在三次采油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以化学药剂作为驱采手段的聚合物驱和三元驱应用最为广泛。聚丙烯酰胺(HPAM)因其具有分子量高、水溶性好、粘度高等优点被当作是聚合物驱油的首选聚合物。聚丙烯酰胺通过增加配聚体系的粘度和粘弹性,可降低驱替液和原油之间流度比,提高驱油体系的波及面积,进而提高采收率。聚丙烯酰胺在为油田生产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对地面工程也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做为驱采药剂注入到地下的聚丙烯酰胺,在长期经过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后以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形式随采出液采出,虽然分子量以及粘度均大幅下降,但与以往普通含油污水处理相比,含聚污水的处理更加困难。聚丙烯酰胺使采出水的粘度成倍增加,使得含聚污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增强,悬浮物的含量更高,延长了自然沉降的时间;聚丙烯酰胺增加了原油的乳化能力,使油水分离变得更加困难,增加了采出水的含油量;含聚污水粘度的增加使后续采出水处理中沉降、过滤、絮凝等工艺的处理难度增加,增加了药剂投入,对过滤系统造成破坏。因此,亟需能够有效处理油田含聚污水的耦合工艺,该工艺应具备快速降低污水粘度,有效降低污水有机物浓度、出水悬浮物的特点。
在含油污水处理工艺中,多采用自然沉降-滤池过滤的工艺形式。在以往对水驱采出液进行处理时,具有较好的油水分离效果,整个工艺流程出水水质稳定,系统维护管理方便。但是含聚采出水粘度较高,水油乳化程度高,具有高油、高含聚、高悬浮物的水质特点。以往研发的物理沉降、过滤工艺具有沉降时间长、效果差,过滤效率较低的特点;化学絮凝法药剂投入成本高,沉降时间长;含聚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难于生化降解。因此,针对含聚污水的水质特点,需要开发一种处理效率高,投入相对较低的耦合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射频液相放电-移动床生物膜耦合处理装置及工艺。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射频液相放电-移动床生物膜耦合处理装置,包括反应器;
竖向隔板,设在所述反应器内,下半部分设有若干透水孔;
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区域,位于所述竖向隔板与反应器围合成的第一区域内,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区域内设有放电电极,所述放电电极电连接有射频源,所述射频源设于所述反应器的外侧,所述射频源还电连接有接地电极,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区域,位于所述竖向隔板与反应器围合成的第二区域内,内部填充悬浮填料。
较佳地,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区域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区域内还均设有曝气装置。
较佳地,射频液相放电处理区域所对应的反应器顶部设有进水口,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区域所对应的反应器顶部设有出水口。
较佳地,曝气装置的上方设有悬浮填料承托层。
较佳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泵以及曝气管,所述曝气泵位于反应器的外部,曝气管位于反应器内部,所述曝气管包括曝气主管和若干曝气分管,所述若干曝气分管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在曝气主管的两侧,所述曝气分管上设有多个曝气孔,所述曝气泵与曝气主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农业大学,未经沈阳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716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