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并混联的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69923.9 | 申请日: | 2021-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1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雷静桃;蔡申旸;李亚男;陈欣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34/30 | 分类号: | A61B34/30;A61B34/00;A61B17/6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骨盆 骨折 复位 机器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并混联的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包括箱体、三维导轨、3‑RRR球面并联机构、对接机构和患侧骨盆夹持器械。箱体上固定三维导轨,三维导轨上固定3‑RRR球面并联机构,球面并联机构的动平台上固定对接机构,便于将复位机器人系统与患侧骨盆夹持器械进行快速连接,便于术前消毒;对接机构与患侧骨盆夹持器械相固连,骨盆夹持器械上有骨针夹持器,骨针夹持器用于夹持骨针,患侧骨盆夹持器械上有六维力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复位过程中复位力变化情况,为术中实时监控提供复位力信息,提高复位手术安全性。本发明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兼具串联构型和并联构型的特点,具有工作空间大、刚性高、承载能力大、结构紧凑、便于快速联接和消毒等显著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并混联的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
背景技术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占骨折总数的1%~3%,多由高能外伤所致,半数以上伴有合并症或多发伤,致残率高达50%~60%。骨盆骨折手术,通常需要三个方向移动和饶三方向转动的6个自由度,复位力高达500N。
传统的骨盆骨折复位手术的复位效果依赖于医生经验,存在手术精度不高、术中医患双方受辐射、术后并发症多、返修率高等不足,医生手动复位比较费力。
随着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代替传统手术方式采用微创方式进行骨折闭合复位手术,能有效提高手术精度,患者术后恢复快,愈合好,减轻医生操作强度。
目前,国内外主要围绕长骨骨折开展了复位机器人研发,而骨盆骨折复位的机器人研究偏少。骨盆骨折复位的复位力高达500N,通常串联机器人难以达到这么大的负载力。另外,由于临床手术环境狭小工作空间的限制,要求机器人末端手术器械的结构非常紧凑,采用并联机器人难以满足对末端手术器械结构紧凑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串并混联的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可辅助医生进行骨盆复位手术。本发明串并混联的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由三维导轨进行3自由度平移复位,由3-RRR球面并联机构进行3自由度旋转复位。球面并联机构动平台上固定有对接机构,便于将复位机器人系统与患侧骨盆夹持器械进行快速连接,也便于术前消毒。患侧骨盆夹持器械处有六维力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复位过程中复位力的变化情况,为术中实时监控提供复位力信息,提高复位手术的安全性。本发明的复位机器人具有工作空间大、刚性高、承载能力大、结构紧凑、联接快速、便于消毒等显著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串并混联的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包括箱体、三维导轨、3-RRR球面并联机构、对接机构和患侧骨盆夹持器械,所述箱体下固定有万向轮和固定脚杯,分别用于移动和固定机器人;所述三维导轨安装在箱体上用于复位机器人的三自由度平移复位,其上固定有3-RRR球面并联机构,3-RRR球面并联机构用于复位机器人的三自由度旋转复位;球面并联机构动平台上固定有对接机构,便于通过对接机构与患侧骨盆夹持器械进行连接,也便于术前消毒;所述骨盆夹持器械上有骨针夹持器甲,骨针夹持器甲用于夹持骨针,患侧骨盆夹持器械上有六维力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复位过程中复位力的变化情况,为术中实时监控提供复位力信息,提高复位手术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箱体包括四个万向刹车轮、四个固定脚杯和机箱,万向刹车轮安装在机箱下面,可使其移动到合适位置,固定脚杯安装在机箱下面,用于固定复位机器人当下的位置,防止复位机器人的位置移动干扰到正常复位手术,机箱用于放置复位机器人的控制器和电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9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