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吸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9209.X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3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孔皓阅;张勇;李吉祥;刘晓颖;张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03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吴晓梅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吸能装置,它包括套管、底座及上盖,上盖连接在套管吸能前端上,该底座连接在吸能套管吸能后端上,套管内填充有蜂窝体;套管壁上设有若干绕中心轴向平行盘旋延伸的螺旋导槽,并在每条螺旋导槽延伸至的套管吸能后端管口对应位置处开有与螺旋导槽一一对应相接且具有相同螺旋角的缺口,该底座具有圆锥台状部分并在该圆锥台状部分的小径端周长上间隔设有若干钝切割刃,该套管与该底座相接时,钝切割刃一一对应地插接在该缺口处。它具有如下优点:吸能过程稳定、比吸能高、碰撞峰值力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多吸能方式的复合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机动车、高速铁路等运输设备保有量大幅度提升,随着发动机性能以及功率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环境的大幅改善,使得交通工具的平均行驶时速变得越来越高,提升了出行效率,但同时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变得尤为频繁,交通事故发生的碰撞速度也出现显著提升。各种载具发生碰撞的最主要部位是其前部以及后部,特别是载具前部,最容易发生高速碰撞。故汽车用于防护正面碰撞以及背部碰撞的防撞梁以及复合吸能装置的耐撞性研究,一直以来是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的重中之重。
然而目前,应用在大多数汽车车身上的吸能盒结构仍然是普通构型管件,包括薄壁方管、薄壁圆管等,此类吸能盒结构的比吸能、吸能总量还不够大,碰撞吸能稳定性差、碰撞的初始峰值力大,已经无法满足高速碰撞下的汽车安全性。因此,充分利用多种吸能方式,设计一种新型的高效复合多形式吸能装置结构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备多吸能方式的复合吸能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吸能装置,它包括套管、底座及上盖,上盖连接在套管吸能前端上,该底座连接在吸能套管吸能后端上,套管内填充有蜂窝体;套管壁上设有若干绕中心轴向平行盘旋延伸的螺旋导槽,并在每条螺旋导槽延伸至的套管吸能后端管口对应位置处开有与螺旋导槽一一对应相接且具有相同螺旋角的缺口,该底座具有圆锥台状部分并在该圆锥台状部分的小径端周长上间隔设有若干钝切割刃,该套管与该底座相接时,钝切割刃一一对应地插接在该缺口处。
一实施例之中:该套管从外到内依次包括碳纤维铺层管、粘接层和铝管,铝管与碳纤维铺层管通过粘接层粘接固定。
一实施例之中:该蜂窝体包括吸能强度逐渐增强的第一蜂窝体、第二蜂窝体和第三蜂窝体,该第一蜂窝体、第二蜂窝体和第三蜂窝体在套管内按照套管的吸能前端至后端依次排列填充。
一实施例之中:该第一蜂窝体、第二蜂窝体之间、第二蜂窝体与第三蜂窝体之间均设有将不同两种蜂窝体隔开的编织碳纤维夹层。
一实施例之中:该第一蜂窝体的轴向投影完全落在第二蜂窝体上,该第二蜂窝体的轴向投影完全落在第三蜂窝体上。
一实施例之中:该上盖呈凸字形盖,该上盖的凸部从套管吸能前端置入该套管内并与套管过盈配合连接,该套管与底座通过套管缺口与底座钝切割刃的插接进行连接。
一实施例之中:该碳纤维铺层管最外铺层和最内铺层的铺层角分别为0°、90°。
一实施例之中:该第一蜂窝体的横截面结构如图10所示。
一实施例之中:该第二蜂窝体的横截面结构如图11所示。
一实施例之中:该第三蜂窝体的横截面结构如图12所示。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2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自适应预测区间内置式芦苇收割机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 下一篇:激波减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