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69071.3 | 申请日: | 2021-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8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 发明(设计)人: | 廖胜辉;彭椿淋;熊超;韩付昌;邬任重;彭心雨;苑思明;唐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7/33;G06T7/73;G06T17/2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米中业 |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视角 骨折 提取 映射 方法 | ||
1.一种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复位后的骨折碎片作为输入,获取同种骨头类型的标准骨模板,并设定模型的缝隙宽度;
S2.确认视角位置和朝向,对步骤S1获取的骨折碎片进行渲染,从而得到深度缓冲和模板缓冲;
S3.根据步骤S2得到的模板缓冲确定骨折碎片的渲染区域及边界,并对骨折碎片的缝隙区域进行标记;
S4.对步骤S3得到的缝隙标记进行细化处理,得到缝隙线并进行平滑;
S5.将步骤S1获取的骨折碎片和步骤S4获取的缝隙线与步骤S1得到的标准骨模板进行配准,从而得到初步复位的骨折线;
S6.将步骤S5得到的初步复位的骨折线与步骤S1得到的标准骨模板分别进行映射和变换,从而得到最终的骨折线;具体为采用如下步骤得到最终的骨折线:
a.采用离散指数映射方法将步骤S5得到的初步复位的骨折线的采样点映射到参数空间中;
b.对标准骨模板的相同区域,同样采用离散指数映射方法映射到另一个参数空间;
c.将骨折线的中心点作为中介顶点,在标准骨模板上找到中介顶点的最近点,将步骤a得到的参数空间和步骤b得到的参数空间,通过中介顶点及对应的最近点进行参数空间变换,从而得到统一的参数空间;
d.在步骤c得到的统一的参数空间中,遍历骨折线各顶点的参数坐标,反求得到标准骨模板的对应顶点坐标,最后依照原骨折线的拓扑连接关系连接标准骨模板上对应顶点,从而得到最终的骨折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的获取复位后的骨折碎片作为输入,并获取同种骨头类型的标准骨模板,具体为获取两块复位后的骨折碎片作为输入;通过CT获取正常骨头的体数据,然后通过三维网格重建得到三维表面模型;同时对标准骨模板模型进行网格处理,从而保证标准骨模板模型具有单连通、光滑、均匀和无孔的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的确认视角位置和朝向,对步骤S1获取的骨折碎片进行渲染,从而得到深度缓冲和模板缓冲,具体为通过人为观察,并结合旋转和平移操作确认视角位置和朝向;然后,根据确认的视角和朝向,渲染骨折碎片,并通过离屏渲染技术获得对应的深度缓冲和模板缓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确认的视角和朝向,渲染骨折碎片,并通过离屏渲染技术获得对应的深度缓冲和模板缓冲,具体为对骨折碎片A、骨折碎片B和复位后的完整骨折碎片C分别进行渲染,从而得到深度缓冲和模板缓冲;然后利用复位后的完整骨折碎片C渲染后的深度缓冲作为基准,并在骨折碎片A和骨折碎片B的采样点中,进行如下操作:
若采样点的像素深度值减去完整骨折碎片C的像素深度后,对应的余值大于设定值,则剔除该采样点;
否则,则保留该采样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所述的根据步骤S2得到的模板缓冲确定骨折碎片的渲染区域及边界,并对骨折碎片的缝隙区域进行标记,具体为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标记:
A.将获取的尺寸较小的骨折碎片标记为P,尺寸较大的骨折碎片标记为Q;
B.空隙规则标记:在复位后的完整骨折碎片C中未被渲染的像素的领域内进行搜索,当领域同时包含骨折碎片P和骨折碎片Q的渲染像素时,确定该像素为空隙,并标记为缝隙;
C.边界规则标记:搜索骨折碎片P的渲染像素X,将骨折碎片Q中距离骨折碎片P的渲染像素X的距离小于设定值d的像素标记为缝隙,同时将骨折碎片P的渲染像素X中对应的像素标记为缝隙;
D.重叠规则标记:步骤C中,若在骨折碎片P的渲染像素X中,存在同时为骨折碎片Q的渲染像素的像素,则将该像素标记为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视角的骨折线提取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的对步骤S3得到的缝隙标记进行细化处理,得到缝隙线并进行平滑,具体为采用图像细化算法对缝隙进行细化,然后对细化后的缝隙线的顶点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缝隙线的三维坐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907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合金材料及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三维地震多频率降噪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