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级循环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7883.4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1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陆谢娟;杨思;何钧;吴晓晖;杨旱雨;昝飞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中泰信达环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8 | 分类号: | C02F3/08;C02F3/3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之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67 | 代理人: | 彭翠;方放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级 循环 移动 生物膜 反应器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级循环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其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第一反应池为缺氧反应池或厌氧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为好氧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出水口处均设置有穿孔筛管,穿孔筛管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且表面均匀分布多个过水孔。该反应器设置多级反应池和内回流装置,使反应器内形成循环,并在出水口处设置穿孔筛管,利用穿孔筛管特定的结构,控制过水孔处水流流速,有效避免填料堆积和流失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级循环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原理是向反应器中投加一定数量的悬浮载体,使微生物附着生长,增加微生物种类,提高生物量,从而提高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填料挂膜之后的密度与活性污泥混合液接近,在曝气和水流的作用下处于流化状态,提高了混合和传质效率。MBBR具有建设周期短、生物量多、工艺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集中与分散处理皆适宜,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特别适用于集中和分散处理以及现有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国内外已将MBBR广泛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改造等领域。
现有MBBR反应器大多依靠曝气、水流和推进器(搅拌器)的作用维持填料载体的流化状态,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都会出现填料堆积的问题,尤其是在出水口区域,这会导致填料流化不足、处理效率较低、出水水质下降。因此,发明一种能够改善填料流态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循环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旨在解决现有MBBR应用中由于填料堆积而导致填料流化不足、污水处理效率低、出水水质下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循环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为缺氧反应池或厌氧反应池,所述第二反应池为好氧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或第二反应池中设置有悬浮生物填料;
所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穿孔筛管,所述穿孔筛管具有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且其表面布设有多个过水孔;该过水孔用于使污水进入所述穿孔筛管内得以搜集,而所述悬浮生物填料被阻挡在所述穿孔筛管外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池内的穿孔筛管其开口端与第一出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用于将所述第一反应池内的污水输送至所述第二反应池中;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应池内的穿孔筛管其开口端与第二出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用于将所述第二反应池内的污水排出;所述悬浮生物填料的尺寸大于所述过水孔的尺寸;
所述第二反应池内设置有回流管和内回流装置,所述内回流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回流管连通;该回流管用于将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污水部分回流至所述第一反应池内;
所述第一反应池与进水管相连通,该反应器工作时,污水通过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第一反应池,再依次通过穿孔筛管和第一出水管流入第二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中的混合液一部分通过第二出水管流出,另一部分依次通过所述内回流装置和回流管回流至第一反应池中;通过控制所述穿孔筛管表面过水孔的总面积,使水流穿过所述过水孔的流速低于所述水流在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内的流速,以避免所述悬浮生物填料的堆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内均设置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沿所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长度方向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或第二反应池中央,将所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分别分隔成两个廊道;所述第二导流板为弧形,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两端,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形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导流板。
优选地,所述悬浮生物填料为柔性悬浮填料,其为由亲水材料制成的海绵状多孔立方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泰信达环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未经华中科技大学;中泰信达环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7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