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花生内生细菌洋葱伯克氏菌R-11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566429.7 申请日: 2021-05-24
公开(公告)号: CN113151112B 公开(公告)日: 2022-06-28
发明(设计)人: 李亮亮;王继雯;杨文玲;刘德海;雷高;李磊;甄静;刁文涛;陈国参 申请(专利权)人: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01N63/20;A01P3/00;C12R1/01
代理公司: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代理人: 蔡文雅
地址: 450003***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花生 细菌 洋葱 伯克氏菌 11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涉及花生内生细菌洋葱伯克氏菌R‑11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白绢病的防治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花生内生细菌洋葱伯克氏菌R‑11,其分类命名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已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139,保藏日期为2020年11月9日,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本发明的洋葱伯克氏菌R‑11是一株花生内生细菌,其无菌发酵滤液和挥发性气体对花生白绢病菌的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到90.56%和85.07%。室内条件下,该菌对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效果为64.78%,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一株花生内生细菌洋葱伯克氏菌R-1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历史达数百年,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是我国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创汇型大宗农作物品种之一,但其产量一直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其中白绢病对花生的危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我国的广大花生产区都有白绢病菌的分布,辽宁等北部地区深受其害,长江以南等地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该病病原菌的无性世代是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有性世代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花生、辣椒、油茶、白术等植物,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真菌。目前对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轮作、培育抗性品种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但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同时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使病原菌逐渐产生了抗药性,所以寻求安全高效的生物防治办法迫在眉睫。

目前已报道的对花生白绢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上述菌株对花生白绢病菌菌丝生长、菌核萌发和白绢病发生有抑制作用,但在生产上大面积成功应用的报道却很少。究其原因是以前绝大多数植物病害生防菌是从植物表面或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筛选得到的,由于这些微生物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并难于在与植物根际、植株体内或叶围习居微生物的竞争中长期占优势,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其实用价值。而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因子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它们分布于植物的不同组织中,有充足的营养物质,同时受到植物组织的保护,不受外部恶劣环境如强烈日光、紫外线风雨等的影响,具有稳定的生态环境。因此,内生细菌相对于其它细菌更易发挥生防作用。目前关于花生白绢病菌的生防细菌资源还十分有限,亟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这些生防细菌主要分离自植物表面或根际土壤中,还未见有花生内生细菌应用于白绢病生防研究的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株花生内生细菌洋葱伯克氏菌R-11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白绢病的防治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花生内生细菌洋葱伯克氏菌R-11,其分类命名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已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139,保藏日期为2020年11月9日,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所述的洋葱伯克氏菌R-11在制备拮抗花生白绢病菌的无菌发酵滤液中的应用,所述的无菌发酵滤液是将活化的洋葱伯克氏菌R-11接入含100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于30℃、200r/min条件下摇培,将摇培3d后的细菌发酵液于10000r/min、4℃条件下离心20min,取上清液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所得滤液即为洋葱伯克氏菌R-11无菌发酵滤液。

所述的洋葱伯克氏菌R-11,其挥发性气体对花生白绢病菌生长具有抑制应用。

所述的洋葱伯克氏菌R-11可以有效防治花生白绢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未经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64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