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60469.0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7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得胜;张虎;李昊燃;闫宏;高国栋;张振民;呼军;朱红伟;王伯平;聂林涛;徐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7/38 | 分类号: | F16N7/38;F16N21/00;F16N19/00;F16N39/02;F15B1/08;F15B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油站 备用 泵启停 压力 稳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包括稀油站、回油管、第一阀门、稀油站润滑油母管、第二阀门、润滑油管和蓄能器;回油管一端与稀油站的回油母管连接,另一端与润滑油管连接,回油管和润滑油管之间设有第一阀门;润滑油管一端接到稀油站润滑油母管,另一端接到蓄能器,稀油站润滑油母管与润滑油管之间设有第二阀门。本发明根据稀油站润滑油管路压力需求,通过选用合适的蓄能器,配备合适的油管路及阀门,可以保证稀油站润滑油管路在双联泵切换或者启停过程中润滑油路的压力稳定,从而消除油站保护定值动作引起的引风机跳闸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煤电厂引风机使用的稀油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某燃煤电厂引风机所使用的稀油站,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工作泵(双联泵)故障停止后,备用泵联起过程中会出现润滑油路油压降低,最低时可到0.08MPa,油压低信号报警。将备用泵联起延迟时间间隔设置为0s时,依然存在油压低信号报警。DCS系统控制逻辑中,明确稀油站润滑油压低于0.12MPa时,延迟10s后引风机跳闸,此种情况下设备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根据稀油站润滑油管路压力需求,通过选用合适的蓄能器,配备合适的油管路及阀门,以解决稀油站运行过程中,工作泵故障,备用泵联起时,引风机因油站保护定值动作导致跳闸的风险问题,可以保证稀油站润滑油管路在双联泵切换或者启停过程中润滑油路的压力稳定,从而消除油站保护定值动作引起的引风机跳闸风险。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包括稀油站、回油管、第一阀门、稀油站润滑油母管、第二阀门、润滑油管和蓄能器;
回油管一端与稀油站的回油母管连接,另一端与润滑油管连接,回油管和润滑油管之间设有第一阀门;润滑油管一端接到稀油站润滑油母管,另一端接到蓄能器,稀油站润滑油母管与润滑油管之间设有第二阀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稀油站设有两台冷却器和独立的循环冷却油泵,循环冷却油泵一备一用。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回油管为圆形钢管,外径为14cm-22cm,壁厚不低于2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回油管用于在稀油站停运后将蓄能器中的油液导入稀油站的油箱中。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为手动球阀。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稀油站润滑油母管为双联泵出口润滑油母管。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油管为圆形钢管,外径为28cm-34cm,壁厚不低于2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润滑油管用于稀油站对蓄能器充能和蓄能器对稀油站润滑油压补充过程中油液的输送。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蓄能器皮囊式结构,用于在稀油站润滑油压低于正常运行值时对润滑油压进行补充。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根据稀油站润滑油管路压力需求,选用合适的皮囊式蓄能器,配备合适的油管路及阀门。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关状态,保证稀油站润滑油管路在双联泵切换或者启停过程中润滑油路的压力稳定,避免了油站运行过程中保护定值动作引起的引风机跳闸风险,确保引风机的安全运行,从而提高了整个发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稀油站备用泵启停压力稳定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稀油站,2.回油管,3.第一阀门,4.稀油站润滑油母管,5.第二阀门,6.润滑油管,7.蓄能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04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