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氨酶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0336.3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1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金利群;申屠俊康;刘汉林;柳志强;薛亚平;郑裕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10 | 分类号: | C12N9/10;C12N15/54;C12N15/70;C12N1/21;C12P13/06;C12R1/19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冷红梅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氨酶 突变体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氨酶突变体以及其编码基因,以及其在微生物催化2‑羰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为底物不对称合成L‑草铵膦中的应用。所述转氨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1所示,其突变体是将SEQ ID: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第138和141位中的一个进行单位点突变或组合突变获得的。本发明实现了高转化率转氨酶活力突变体基因的高效表达,酶活最高可达3827U/g。本发明转氨酶突变体在温度40℃,以pH 8.0缓冲液为反应介质进行生物催化反应获得L‑草铵膦,收率高达99%,产物e.e.值达到99%,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氨酶突变体以及其编码基因,以及其在微生物催化2-羰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酸为底物不对称合成L-草铵膦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作为一种非天然氨基酸除草剂,与百草枯、草甘膦名列世界三大除草剂。因为其高效和低毒的非选择性而被广泛使用,最早是由德国的Bayer科研团队从吸水链霉菌的发酵液中发现的,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它主要作用是抑制植物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使其氮代谢紊乱,导致植物发生铵中毒而死,同时也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法合成叶绿素,最后植物逐渐枯黄死去。
目前市售的草铵膦均为外消旋混合物,外消旋PPT具有L型和D型两种构型,但其中只有L构型的具有除草效果,且能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降解。如果草铵膦产品能够以L-构型生产和销售的话,对于提高原子经济性、降低使用成本、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报道生产光学纯L-草铵膦主要有化学合成法、手性拆分法以及生物催化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主要有低温定向合成法、手性辅基法、天然氨基酸合成法、不对称催化合成法,不对称合成又包括不对称催化加氢合成法、不对称Michael加成方法等。目前化学法合成面临反应路线繁琐,对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后期污染较严重,且不对称合成试剂价格昂贵,导致生产成本偏高,不利于大规模制备L-草铵膦。
手性拆分法是通过对外消旋D,L-草铵膦或其衍生物进行手性拆分,分离D型和L型异构体,从而得到光学纯的L-草铵膦。但是使用此法需要用到昂贵的手性拆分试剂、理论收率只能达到50%、单次拆分率低并且工艺比较复杂。
生物催化合成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和立体选择性高、产物易于分离纯化、环保零污染等优点,并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L-草铵膦的生物酶法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经济价值。生物合成L-PPT主要有酶水解法、酶选择性拆分法和酶的不对称合成法,其中涉及到的酶类主要有:蛋白酶、酰胺酶、脱乙酰基酶、转氨酶。
在诸多草铵膦的酶法合成路线中,不对称合成法具有立体选择性严格、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以及容易分离纯化等优点,而成为适宜L-草铵膦工业化开发生产的路线,催化此类反应的酶主要包括谷氨酸脱氢酶和转氨酶,底物为草铵膦前体酮(2-羰基-4-[羟基(甲基)磷酰基]-丁酸,PPO)。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时,需要使用昂贵的NAD(P)H作为辅助因子,催化成本过高。
转氨酶(Transaminase,TA,EC 2.6.1.X)作为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依赖型酶,能催化胺类化合物上的氨基转移到潜手性的酮类化合物上,得到手性胺和副产物酮或者α-酮酸。转氨酶普遍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组织中,并在胞内氮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转氨作用。转氨酶主要用于手性胺、手性氨基酸、手性氨基醇等的合成,这些手性化合物常作为药品的活性成分或主要中间体被使用,例如,广谱触杀型除草剂草铵膦、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西他列汀及抗生素青霉素等,在制药工业、农业、化工业都有重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03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存储器件的制造方法及3D存储器件
- 下一篇:一种U形弹簧的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