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共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60028.0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2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鹤;牛森;李先进;张洪波;姜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1/16 | 分类号: | C08L61/16;C08L79/08;C08G7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吕少楠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联 型聚醚酰 亚胺 聚醚醚酮共混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共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混材料的制备原料含有聚醚酰亚胺聚合物和聚醚醚酮聚合物;聚醚酰亚胺聚合物的活化官能团彼此交联得到交联型聚醚酰亚胺,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由活化官能团封端,所述活化官能团为苯炔基;
所述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合物在所述共混材料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30%;
所述聚醚醚酮聚合物在所述共混材料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混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聚醚醚酮聚合物的Tg提升至少20℃;
和/或,所述共混材料的最大拉伸模量为80~110MPa;
和/或,所述共混材料的结晶度在28%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混材料的结晶度为28.5~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化官能团来自于封端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端剂为4-苯基乙炔基邻苯二甲酸酐;
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通过所述封端剂封端后制备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由4,4’-二氨基二苯醚、双酚A型二醚二酐和所述封端剂反应得到;
4,4’-二氨基二苯醚、双酚A型二醚二酐和所述封端剂的摩尔比为(1.1~1.2):1:(0.2~0.4) 。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共混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如下:将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和所述聚醚醚酮聚合物共混,熔融挤出,得到所述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共混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将4, 4’-二氨基二苯醚、双酚A型二醚二酐和封端剂反应,制备得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
(2)制备或准备聚醚醚酮聚合物,将其作为共混材料的基体;
(3)将步骤(1)制备的聚醚酰亚胺聚合物和步骤(2)所述的聚醚醚酮聚合物共混,经熔融挤出,制备得到所述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共混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和聚醚醚酮聚合物共混时的质量比为(1~2):(9~8);
和/或,所述共混前还包括将共混料在真空条件下干燥处理;
和/或,步骤(1)所述反应在溶剂存在下发生;所述溶剂为N, N-二甲基乙酰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反应包括共聚反应、封端反应和扣环反应;
所述扣环反应在三乙胺和乙酸酐存在下进行;
三乙胺与4,4’-二氨基二苯醚的摩尔比为(1.5-5):1;
三乙胺和乙酸酐的摩尔比为(0.5-1.5):1;
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由所述活化官能团封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4,4’-二氨基二苯醚、双酚A型二醚二酐按比例溶于溶剂中聚合;按比例加入4-苯基乙炔基邻苯二甲酸酐,进行封端反应;再加入三乙胺和乙酸酐,进行扣环反应,得到所述聚醚酰亚胺聚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和/或,所述聚合在惰性环境中进行;
和/或,所述聚合的时间为8~14h;
和/或,所述封端的时间为4~8h;
和/或,所述扣环反应的时间为2~6h;
和/或,步骤(1)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扣环反应完成后出料。
13.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交联型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共混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国防或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6002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