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砾砂、砂石骨料脱水污泥、餐厨垃圾制备优良种植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8724.8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9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涛;赵同晖;王辰元;许文年;胡旭东;杜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4/12 | 分类号: | A01G24/12;A01G24/20;C05F17/20;C05F17/50;C05F17/70;C05G3/8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李登桥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砂石 骨料 脱水 污泥 垃圾 制备 优良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砾砂、砂石骨料脱水污泥、餐厨垃圾制备优良种植土的方法,具体是先将砾砂筛分、砂石骨料污泥脱水、餐厨垃圾堆肥的固态产物合理混配、取长补短配制种植土,而后喷洒液态产物液体有机肥,以最终获得优良种植土。所制备的优良种植土理化性质好、结构疏松通气、肥效高,适宜营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土壤化生产工艺技术操作性强、经济环保,解决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优质种植土资源稀缺的困境,符合国家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战略,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砾砂、砂石骨料脱水污泥、餐厨垃圾制备优良种植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砾砂是指大粒径颗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其粒径0.5~3mm的大颗粒约占土壤的85~100%,而细土粒仅占0~15%左右,其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大,北抵内蒙、黑龙江等省份,南达热带滨海诸岛,西有青藏、云贵等高原,各区各地分布面积虽大小不等,但总体超过国土总面积的65%。砾砂通气、透水性虽较好,但却存在漏水漏肥、有机质缺乏、蒸发量大、保温性能低、后期易脱肥等弊端,不适宜于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发育。
砂石骨料脱水污泥是砂石骨料生产系统产生的固体沉积物,宏观上表现为岩粉、纤维等固体颗粒及其凝结的絮状体、胶体等形貌,成分上包括硅、铝、铁、钙等无机或重金属元素、微生物等及吸附的少量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水率多超过85%。砂石骨料脱水污泥的颗粒大小虽优于砾砂,但依然存在有机质缺乏、生物生产量低等弊端,亦不适宜于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发育。此外,砂石骨料脱水污泥体积安定性极差,遇水成浆易肆溢,干则成粉易飞扬,严重危及当地人居环境。
餐厨垃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活废物,包括厨房食品加工后的弃料及饮食消费剩下的余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餐厨垃圾含水率大,易腐烂变质产生臭气,易产生病毒菌污染环境,但其有机物含量高,氮、钾、钙、磷以及各种微量元素齐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针对上述砾砂、砂石骨料脱水污泥、餐厨垃圾,探求适宜的土壤化技术,实现三大废弃料资源化、减量化及无害化,其成果可为突破我国大部分地区缺乏优良种植土的困境提供新思路,契合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大势所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砾砂、砂石骨料脱水污泥、餐厨垃圾制备优良种植土的方法,砾砂与砂石骨料脱水污泥结合改善颗粒级配,施用餐厨垃圾堆肥调理结构、促进团聚体形成、提升肥力,三者合理混配、取长补短,再适当添加其他辅助材料进而土壤化,以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优良的种植土资源,其将是本发明的主旨所在。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砾砂、砂石骨料脱水污泥、餐厨垃圾制备优良种植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砾砂处理:剔除较大砾石及杂物,过5目网筛筛分,取筛下物且控制其含水率为8%~10%,得到散粒固体物G1;
步骤二,砂石骨料脱水污泥处理:加入完全干化污泥质量6~8%的脱水剂,对砂石骨料脱水污泥实施固液分离,得到含水率为8~10%的粉状固体物G2和污泥滤液Y1;
步骤三,餐厨垃圾处理:1)先分拣,再机械破碎;2)采用污泥滤液Y1洗涤破碎物,得到固体物G3和洗涤液Y2;3)洗涤液Y2经重力沉降油水分离后,上层油液制作生物柴油,取下层水液Y3备用;
步骤四,餐厨垃圾堆肥:1)取固体物G3、有机物料、生物发酵剂,按质量比95~105:0.9~1.1:0.49~0.51混合均匀并投入发酵过滤池,调节含水率为55~60%、堆体温度≤70℃,进行好氧堆肥;2)适时翻动并收集液肥Y4,堆肥结束得到含水率为30%~35%的餐厨垃圾堆肥腐熟质G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87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