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质活性炭生产成型装置及其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5615.0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0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唐琳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琳琳 |
主分类号: | B30B11/28 | 分类号: | B30B11/28;B30B15/30;B30B15/08;B30B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集知匠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3 | 代理人: | 郑琍玉 |
地址: | 223799 江苏省宿迁市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质 活性炭 生产 成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质活性炭生产成型装置及其成型方法,包括底座、传输机构、弧形撑板和成型机构,所述的底座上端面上设置有传输机构,底座上端面位于传输机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弧形撑板,弧形撑板上端面之间设置有成型机构;本发明能够解决采用现有煤质活性炭成型机械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挤压成型的过程中存在的:现有煤质活性炭成型机械通常需要挤压单元和切断单元配合使用才能够对煤质活性炭原料依次进行挤压和切断,且挤压单元和切割单元通常共需要两个驱动才能够带动,从而增加了对煤质活性炭进行成型加工时所需的能耗;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挤压成型的间歇性较大,从而降低了对煤质活性炭进行挤压成型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煤质活性炭生产成型装置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煤质活性炭是经过炭化、冷却、活化、洗涤等一系列工序研制而成。其外观普遍为黑色圆柱状活性炭,以及不定形煤质颗粒活性炭;圆柱形活性炭又称柱状炭,一般由粉状原料和粘结剂经混捏、挤压成型再经炭化、活化等工序制成。也可以用粉状活性炭加粘结剂挤压成型。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良好的吸附性能,机械强度高,易反复再生,造价低等特点;用于有毒气体的净化,废气处理,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净化处理,溶剂回收等方面;因煤质活性炭具有以上优点,因此现有市场内具有大量煤质活性炭生产企业,而柱状炭的生产流程中,挤压成型则是将混捏加工后煤质活性炭原料挤压成圆柱形结构,因此在生产柱状炭的过程中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挤压成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煤质活性炭成型机械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成型加工的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煤质活性炭成型机械通常需要挤压单元和切断单元配合使用才能够对煤质活性炭原料依次进行挤压和切断,且挤压单元和切割单元通常共需要两个驱动才能够带动,从而增加了对煤质活性炭进行成型加工时所需的能耗;
2.现有煤质活性炭成型机械通常是一次装填煤质活性炭原料后进行一次挤压,导致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挤压成型的间歇性较大,从而降低了对煤质活性炭进行挤压成型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质活性炭生产成型装置,包括底座、传输机构、弧形撑板和成型机构,所述的底座上端面上设置有传输机构,底座上端面位于传输机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弧形撑板,弧形撑板上端面之间设置有成型机构;具体工作时,该装置能够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挤压成型加工;首先将混捏好后待进行成型处理的煤质活性炭原料从成型机构上端向下放置在成型机构内部,然后通过成型机构能够对煤质活性炭原料进行挤压成型加工,经过成型加工后的煤质活性炭原料能够向下掉落在传输机构上端,之后传输机构能够带动其向右进行传输,使得煤质活性炭原料能够向右脱离成型机构。
所述的成型机构包括环形座、存料筒、成型圆板、转动圆块、从动切刀、转动杆、转动板、滑动筒、升降支链、挤料板、驱动电机和电机架,弧形撑板上端之间设置有环形座,环形座上端设置有存料筒,存料筒为上下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结构,存料筒下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成型圆板,成型圆板上下端面之间均匀开设有成型通孔,且成型圆板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内通过转动配合的方式设置有转动圆块,转动圆块外侧面上位于成型圆板下侧设置有从动切刀,转动圆块上端设置有转动杆,转动杆外侧面上通过上下滑动配合的方式设置有滑动筒,滑动筒的上下两端设置有一个升降支链,滑动筒外侧面上设置有螺旋状结构的挤料板,转动杆上端通过转动板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电机架安装在存料筒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琳琳,未经唐琳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56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信号管芯背金工艺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双目视觉的火灾识别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