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棉花打顶机器人及其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5190.3 | 申请日: | 2021-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3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邹天龙;邹湘军;李楚瑜;何楚洪;黄聪驰;阚江明;龙泽政;李裕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中科农业机器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3/00 | 分类号: | A01G3/00;A01G7/06;G06T5/00;G06T7/73;G06T7/8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詹丽红 |
地址: | 52825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视觉 识别 棉花 打顶 机器人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棉花打顶机器人及其实现方法,所述棉花打顶机器人包括底座支撑机构、嵌入式主控制端,一个以上的升降运动机构、末端执行机构和视觉识别机构;所述的末端执行机构,包括电机、刀头、保护套;整个末端执行机构固定于升降运动机构上,电机固定在末端执行机构上,刀头通过法兰联轴器连接在电机的传动轴末端,刀头的外部设有保护套,保护套固定在末端执行机构上,用于限制刀头的切除范围。本发明的方法能精准识别棉花顶芽,并自动进行切除,漏打率低,打顶效率高,有效避免了对植株和蕾铃的损伤,而且机械整体结构简单,经济实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棉花打顶机器人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顶端优势明显。为控制株高和后期无效果枝的生长,棉花打顶是一项有效的措施。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通过摘除顶心,能控制主茎的生长,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使养分更多的运向果枝,供应结实器官,减少无效果枝。但能否掌握好棉花打顶的时间和方法,直接影响到打顶的效果。目前,棉花打顶技术有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机械打顶等3种,以人工打顶为主。人工打顶是掐掉顶芽及部分幼嫩叶片,费工费时,劳动效率低,制约了棉花生产轻简化、规模化、精准化和机械化作业。化学打顶和机械打顶都可以大幅度提高打顶效率,节约植棉成本,更适应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需要,将取代人工打顶。如机械打顶的优点是工效高,机械打顶效率是人工打顶的5~7倍。但机械打顶对地势以及棉花生长均匀度要求较高,漏打率高达20%,比人工打顶高出15个百分点,并且会对植株和蕾铃造成严重损伤。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棉花打顶机器人,降低漏打率,减少对植株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棉花打顶精度高、效率高、不伤害棉花植株的基于视觉识别的棉花打顶机器人及其实现方法,能精准识别棉花顶芽,并自动进行切除,漏打率低,打顶效率高,有效避免了对植株和蕾铃的损伤,而且机械整体结构简单,经济实惠。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棉花打顶机器人,包括底座支撑机构5、嵌入式主控制端2,一个以上的升降运动机构1、末端执行机构3和视觉识别机构4。
所述的升降运动机构1,包括固定板8、滚珠丝杆11、导向光轴15和升降运动块17;步进电机6固定于固定板8上,步进电机6的传动轴与螺旋顶丝联轴器9的一端相连接,螺旋顶丝联轴器9的另一端与滚珠丝杆11相连接;上支座13与下支座14安装在固定板8上,左右两根导向光轴15和中间的滚珠丝杆11安装在上支座13和下支座14之间;升降运动块17通过丝杆传动在上支座和下支座之间做升降运动,升降运动块17内嵌有直线轴承16,与导向光轴15相配合,减小升降运动块在升降运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滚珠丝杆11与丝杆螺母12相配合,丝杆螺母12安装在升降运动块17上,随刀头22一同上下升降运动。
所述的嵌入式主控制端2安装在底座支撑机构5上,包括无线通信发送模块、电机驱动模块。
所述的末端执行机构3,包括电机20、电机固定架21、刀头22、末端执行器固定架24、保护套30;整个末端执行机构3通过末端执行器固定架24固定于升降运动机构1上,电机20通过电机固定架21固定在末端执行器固定架24上,电机20的传动轴与法兰联轴器23相连接,刀头22通过法兰联轴器23连接在电机20的传动轴末端,刀头22的外部设有保护套30,保护套30固定在电机固定架21上,用于限制刀头22切除范围,防止误切旁生茎叶。操作时,嵌入式主控制端2发出信号到电机20,电机20带动法兰联轴器23旋转,从而带动刀头22旋转,最后完成棉花顶芽剪切动作。
所述刀头22的形状为非全圆刀头;刀头22的外沿为半圆锯齿状,通过旋转剪切顶芽,在机器停工时,刀尖可藏匿在保护套内,以防伤害作业员。所述保护套30的内底面设置有4°~5°的坡度,且带坡度平面较为光滑不粗糙,减少摩擦力,使得切断后的顶芽可以自动滑出,便于清理,防止切断后的顶芽堆积、堵塞刀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中科农业机器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未经佛山市中科农业机器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51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