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铁合金用复合覆盖剂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52910.0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23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郭军力;胡强;邹晋;陆德平;余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1/06 | 分类号: | C22C1/06;C22C1/02;C22C9/00;C22C33/04;C22C38/16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90 | 代理人: | 王学鹏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合金 复合 覆盖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铁合金用复合覆盖剂及其使用方法,硅灰石、碳酸钠和氟化钙按照比例充分混合,烘干磨粉,使粉粒径小于100目,作为覆盖剂A;硅灰石、碳酸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和石英按照比例充分混合,烘干磨碎,使粉粒径在40~80目,作为复合覆盖剂B。使用过程中先加入覆盖剂A,待熔炼至铜熔化时,加入覆盖剂B。本覆盖剂集防氧化、除杂及减少吸气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溶解和造渣能力,能够有效隔绝熔体与空气防止合金中铁被氧化,同时也去除熔体中金属氧化物。本发明的覆盖剂能够有效防止合金熔体中的铁氧化烧损量,非金属类杂质元素含量也得到有效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合金熔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铁合金用复合覆盖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铜铁合金结合了铜和铁的优点,其中,铜铁合金(铁含量为5~50%)具有优良的导热性、抗弯折性能,铁含量大于30%时具有非常优良的磁性、电磁屏蔽性能,另外还有良好的低热膨胀系数、耐磨性等优异特性,在磁屏蔽、导电及焊接材料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铜铁合金非真空熔炼温度大概在1300~1550℃,而熔体与空气接触极容易发生铁的氧化,铜液在超过1100℃后吸气量显著增加,因此在非真空下熔炼铜铁合金时面临铁的氧化问题和熔体吸气问题。
在目前铜铁合金熔炼的方法中,覆盖剂能够有效控制冶炼中熔体与空气的接触。传统常见的覆盖剂为碳质材料,仅以防氧化为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铁合金用复合覆盖剂及其使用方法,设计两种不含碳材料的覆盖剂联合使用,能够全时间段保护熔体,解决铁的氧化问题和熔体吸气问题,以便能够保证铜铁合金在非真空条件下顺利的进行熔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铜铁合金用复合覆盖剂,其特征在于:复合覆盖剂包括覆盖剂A和覆盖剂B,所述覆盖剂A包括硅灰石、碳酸钠和氟化钙,所述覆盖剂B包括硅灰石、碳酸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和石英。
进一步的,所述覆盖剂A按重量百分比包括硅灰石60~85%、碳酸钠18~30%和氟化钙8~16%,所述覆盖剂B按重量百分比包括硅灰石1.5~3%、碳酸钠4~10%、氧化铝10~15%、氧化铁0.3~2.5%、氧化镁0.5~2%,余量为石英。
进一步的,覆盖剂A和覆盖剂B的原料分别混合,混合均匀后还分别进行烘干和研磨。
进一步的,覆盖剂A和覆盖剂B分别在90~200℃烘干2~3h,烘干后的覆盖剂A和覆盖剂B的水分含量均小于0.2%。
进一步的,研磨后覆盖剂A的粒径小于100目,研磨后覆盖剂B的粒径为40~80目。
进一步的,铜铁合金熔炼原料加入熔炼炉中熔炼时,先加入覆盖剂A,待铜熔化后再加入覆盖剂B。
进一步的,熔炼温度达到1200℃时加入覆盖剂B。
进一步的,所述覆盖剂A用量为铜铁熔体重量百分比的1~3%;所述覆盖剂B用量为铜铁熔体重量百分比的1~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一种铜铁合金用复合覆盖剂及其使用方法,集防氧化、除杂及减少吸气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溶解和造渣能力:包括覆盖剂A和覆盖剂B。覆盖剂A熔点低,能够在熔炼早期融化,同时其粘度低、表面张力大,可使熔渣与合金溶液更好分离覆盖在熔体上层,达到早期防氧化、精炼除杂的功能;后期熔炼温度增加后,造成覆盖剂A粘度急剧降低,物化性能恶化,而覆盖剂B作为一种高熔点、高粘度熔渣,熔炼后期加入覆盖剂B后,可以达到改善覆盖熔体粘度等性能,保证覆盖熔体始终能够完整覆盖于合金熔体表面,防止翻腾导致熔体暴露于空气下;结果表明搭配使用的覆盖剂A和覆盖剂B能有效防止熔炼过程中铜铁合金的氧化烧损,并且非金属类杂质元素含量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未经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29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