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51330.X | 申请日: | 202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3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汪广鑫;孙旭波;张平;胡天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7/00 | 分类号: | B28C7/00;B03B5/36;C04B4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6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养护 材料 循环 吸水 饱和 分离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浸润池(1),所述浸润池(1)与分流槽(3)相连通,所述分流槽(3)的上侧连接未饱水通道(4),所述分流槽(3)的下侧连接饱水通道(5),所述未饱水通道(4)和所述饱水通道(5)的尾端均设置有带滤网的启闭阀门(12);
所述未饱水通道(4)与循环浸润池(6)相连通,所述循环浸润池(6)与回流管道(7)相连通,所述饱水通道(5)也与所述回流管道(7)相连通;
所述回流管道(7)与所述浸润池(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浸润池(1)上方设有自动补水装置(9),用于监控所述浸润池(1)内的水位线,当所述浸润池(1)内的水位线低于目标水位线时对所述浸润池(1)进行补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管道(7)与所述浸润池(1)之间设有动力泵(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浸润池(1)与所述分流槽(3)之间还设有平缓流动槽(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浸润池(1)与所述平缓流动槽(2)之间设有开关阀门(11)。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槽(3)内设有泥沙拦截坎(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浸润池(6)底部与所述回流管道(7)相连接,所述循环浸润池(6)与所述回流管道(7)之间设有阀门(13)。
8.一种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关闭开关阀门(11),将内养护材料放入浸润池(1),通过自动补水装置(9)对所述浸润池(1)通水,达到目标水位线后打开所述开关阀门(11);
步骤二:内养护材料浸润后进入平缓流动槽(2)后到达分流槽(3),完全饱水的内养护材料混合在水中,流入下侧的饱水通道(5),未完全饱水的内养护材料飘在水上,流入上侧的未饱水通道(4);
步骤三:水通过所述饱水通道(5)和所述未饱水通道(4)上带滤网的启闭阀门(12),内养护材料则拦截下来,通过所述饱水通道(5)和所述未饱水通道(4)中流动的水对内养护材料再次进行浸润;
步骤四:打开所述饱水通道(5)上的启闭阀门(12),将完全饱水的内养护材料通过容器收集使用,水则进入回流管道(7),循环至所述浸润池(1);
打开所述未饱水通道(4)上的启闭阀门(12),未完全饱水的内养护材料进入循环浸润池(6),在所述循环浸润池(6)再次浸润吸水;
步骤五:打开所述循环浸润池(6)与所述回流管道(7)之间的阀门(13),内养护材料和水进入所述回流管道(7),循环至所述浸润池(1);
步骤六:重复步骤二至步骤五,直至所有内养护材料均完全饱水被收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一中,所述开关阀门(11)打开后,所述自动补水装置(9)继续对所述浸润池(1)通水,保持目标水位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内养护材料循环吸水饱和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四和所述步骤五中,通过所述浸润池(1)与所述回流管道(7)之间的动力泵(8),将进入所述回流管道(7)中的水或内养护材料,泵入所述浸润池(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5133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