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9115.6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姜广建;安甜;高思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陈露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标志 制备 诊断 湿热 困脾型 糖尿病 产品 中的 应用 试剂盒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试剂盒,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其中,生物标志物为长链非编码RNA RP11‑7F17.5、PARP2基因编码的PARP2 mRNA、或SLC38A5基因编码的SLC38A5 mRNA中的至少一种。可以通过对以上三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实现对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区分或诊断,相较于现有诊断方法具有更好的客观性、特异性和灵敏性。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辅助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在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更好的客观性、特异性和灵敏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试剂盒。
背景技术
2型糖尿病(T2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造成的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生活条件的稳步提高,T2DM的患病率程逐年增高的趋势,研究表明,到2040年,全球预计会有大约642万人患T2DM。糖尿病患者一般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并且伴有消瘦和乏力的症状,其在中医学中被归为“消渴病”的范畴。消渴根据其症状不同,分为多种不同的证型,包括湿热困脾、阴虚热盛和阴阳两虚型。随着当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T2DM患者都具有饮食油腻或缺少锻炼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因而T2DM证型中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的湿热困脾证型逐年增多。
根据2型糖尿病的类型,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及早的实现对病情的防控和治疗,然而目前对于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还存在准确性低、特异性差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及飞速进步,已经能够克服传统疾病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从基因和分子层面进一步的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指能够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测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高通量测序分为多种,包括基因深度测序(genome re-sequencing)、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和转录组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等。
转录组测序是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分析的技术,其对组织或细胞中所有的RNA反转录成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对测序系列的拼接、组装以及与参考序列的对比,能够全面而快速地获得特定组织或细胞在某一状态下的几乎所有转录本序列信息和表达信息,包括编码蛋白质的mRNA和各种非编码RNA,基因选择性剪接产生的不同转录本的表达丰度等。现已有研究使用转录组测序发现了在T2DM及其他代谢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的RNA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然而,通过在转录组学层面探寻T2DM湿热困脾证的疾病内涵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存在不足。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使T2DM的临床辨证过程具有更好的客观性、特异性和灵敏性,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辅助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试剂盒,该试剂盒能够快速准确的实现对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诊断。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生物标志物为PARP2基因编码的PARP2mRNA、长链非编码RNA RP11-7F17.5或SLC38A5基因编码的SLC38A5 mRNA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PARP2基因编码的PARP2 mRNA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NO.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91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