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方法、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49053.9 | 申请日: | 2021-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6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善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61L2/10 | 分类号: | A61L2/10;A61L2/24;A61L9/20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菌类 或者 病毒 方法 装置 | ||
提供一边抑制异味一边进行附着于对象物的菌类的杀菌、病毒的灭活的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方法以及装置。本发明的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方法具有照射在属于200nm~235nm的范围内的特定波长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的工序(a)。工序(a)是以照度(X)[mW/cm2](X>0)与两小时以内的累计照射量(Y)[mJ/cm2]满足下述(1)式的方式照射紫外线的工序。0<Y<10.704X‑0.373…(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方法,特别是涉及使用了紫外线的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方法。此外,本发明涉及菌类或者病毒的灭活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照射紫外线来杀菌的技术。已知DNA在波长260nm附近表现出最高的吸收特性。而且,低压汞灯在波长254nm附近表现出高发射光谱。因此,使用低压汞灯来杀菌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但是,众所周知,若对人体照射这种波段的紫外线,则存在对人体产生影响的风险。皮肤从靠近表面的部分起分为表皮、真皮、其深部的皮下组织这三个部分,表皮进一步从靠近表面的部分起依次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这四层。若对人体照射波长254nm的紫外线,则紫外线透过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有时甚至到达基底层,并被这些层内存在的细胞的DNA吸收。其结果,产生皮肤癌的风险。
出于这种观点,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医疗现场使用波长200nm~235nm的范围内的紫外线,在避免对人体产生风险的同时进行杀菌处理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2575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酉拔和喜夫等,“UVB照射によるリノレン酸,スクワレン過酸化物からの超微弱発光と発光スペクトル分析”,日本皮肤科学会杂志,92卷1号,1982
非专利文献2:Manuela Buonanno et.al.,“207-nm UV Light-A Promising Toolfor Safe Low-Cost Reduc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I:In Vitro Studies”,Plos One,2013
非专利文献3: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东京都环境科学研究所年报2008”,2008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通过深刻研究新发现了以下课题,在使用在波长200nm~235nm的范围内显示光输出的紫外线光源,对室内的对象物(桌子、书桌、墙壁等)的表面照射紫外线,以灭活存在于该表面的菌类或者病毒时,产生异味。本发明人推测其理由如下。
室内的桌子、书桌、墙壁等对象物被人的手触摸的可能性较高。若对象物被人的手触摸,则在其表面附着人的皮脂(甘油三酸酯、角鲨烯、蜡酯等)、从该皮脂分解生成的游离脂肪酸(棕榈油酸)。
皮脂的一种的角鲨烯若被照射紫外线,则生成角鲨烯过氧化氢(SQHPO)。这里,若SQHPO与棕榈油酸共存,则产生壬醛、己醛、辛烯醛、庚烯醛等异味成分(气味来源)。这与人体中的老年气味的产生原理类似,通常由于生活环境的温度、太阳光所含的紫外线而缓慢地进行,从而从皮肤产生异味。
但是,可认为通过向对象物的表面照射波长200nm~235nm的紫外线,上述的反应被显著促进,结果产生人能够察觉的级别的异味。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边抑制异味的产生一边进行附着于对象物的菌类、病毒的灭活的方法以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90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