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实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548771.4 | 申请日: | 2021-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1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闻今;李灵瑄;丁睿;郑奕飞;任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B17/391 | 分类号: | H04B17/391;H04B7/185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秦秋星 |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卫星 移动 通信 地面 实验 系统 | ||
1.一种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实验系统,用于真实模拟多波束宽带低轨卫星通信载荷与卫星地面无线信道特性,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所述软件平台负责通过用户输入的卫星系统参数生成硬件平台运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卫星信道实时参数并将其发送给硬件平台,同时接收硬件平台的运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所述硬件平台包括发送信号处理模块、波束用户方向模拟模块、卫星信道模拟模块和数模转换模块;
所述发送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入信号为要在各个波束上进行发送的多路信号,输出信号为对应波束的数字基带IQ信号,并输入至波束用户方向模拟模块;
所述波束用户方向模拟模块接收对应波束的数字基带IQ信号进行处理,可选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天线测试模式以及波束直通模式,分别模拟天线域和波束域的信道等效系数,处理后得到的输出信号为对应用户接收信号;
所述卫星信道模拟模块的输入数据为波束用户方向模拟模块的输出信号,该信道模拟模块用于模拟低轨星地信道存在的信道长时延、大衰落、多径特性以及大多普勒频偏的性质,并将经过处理的信号输出至数模转换模块;
所述数模转换模块的输入信号为卫星信道模拟模块的输出数据,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得到各个用户的模拟中频接收信号并进行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输入的卫星系统参数包括卫星轨道海拔高度、卫星轨道倾角、升交点经度、载波频率、卫星最小工作仰角、各用户所在位置的纬度和经度坐标、各用户的海拔高度以及仿真总时长;所述硬件平台运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卫星信道实时参数包括用户空间方向矩阵、波束权值矩阵、信道传输时延、多普勒频偏以及多径信道系数;所述硬件平台运行结果包括各用户检测出的信道实时传输时延以及加载的实时多普勒频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信号处理模块由Nb个并行的发送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组成,其中Nb为仿真系统下行波束数量;每个所述发送基带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对应波束发送数据并按照时频资源要求按周期插入下行同步序列和广播信号序列,并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得到要进行下行发送的数字基带IQ信号pk(t),1≤k≤Nb进行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用户方向模拟模块包括信道等效系数计算单元和用户信道空间方向模拟单元;整个模块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天线测试模式以及波束直通模式;
所述信道等效系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天线域或波束域的信道等效系数,根据当前模块工作模式选择不同的计算过程,并将对应模式的系数数据输出至用户信道空间方向模拟单元;
所述用户信道空间方向模拟单元根据当前模块工作模式选取不同的信道等效系数与要发送的对应域信号进行相乘,得到对应用户接收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等效系数计算单元包括用户方向矢量生成子单元、天线类型选择器子单元以及用户波束域信道空间方向权值计算子单元;
所述用户方向矢量生成子单元首先根据输入的各用户位置信息对各用户的方向矢量进行计算,其次根据当前系统的工作模式将该用户方向矢量发送至不同的模块;若系统处于天线测试模式,则送至用户信道空间方向模拟单元;若系统处于波束直通模式,则送至用户波束域信道空间方向权值计算子单元;
所述天线类型选择器子单元根据当前系统的工作模式选取不同的发送天线对应的波束增益数据,并将其发送至用户波束域信道空间方向权值计算子单元;若系统模拟相控阵天线传输,则选取波束权值天线方向增益矢量;若系统模拟多波束天线传输,则选取波束方向增益矢量;
所述用户波束域信道空间方向权值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系统工作在波束直通模式条件下的波束域等效信道矩阵,并将计算结果送至用户信道空间方向模拟单元;若系统模拟相控阵天线传输,则进行用户方向矢量与波束权值天线方向增益系数的相乘;若系统模拟多波束天线传输,则通过查表找到对应用户波束域的信道等效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877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蟹味粉原料混合装置
- 下一篇:加料方法及加料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