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智能门锁及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45805.4 | 申请日: | 2021-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5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郑泽龙;谭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朗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孙振国 |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门锁 控制 方法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智能门锁、存储介质,步骤S1、获取第一人体生物特征,将人体生物特征获取的次数加一;判断第一人体生物特征是否匹配预设第一人体生物特征,若匹配,通过验证;若不匹配,则执行:步骤S2、第一人体生物特征失败次数加一,若失败次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发出第一告警消息并执行步骤S3;步骤S3、获取第二人体生物特征,将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获取次数加一;判断第二人体生物特征是否匹配预设第二人体生物特征,若匹配,通过验证;若不匹配,则执行步骤S4;步骤S4、第二人体生物特征失败次数加一,若失败次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发出第二告警消息。本发明直接识别人体生物特征解锁,减少因接触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安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智能门锁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安防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门禁系统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在智能家居中占据重要地位,智能门禁是区别于传统机械锁的锁具,可以通过声、指纹、人脸等指令开启,在用户安全性、识别、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简便化,在智能家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市面上的智能门锁大部分可以通过指纹、芯片、密码等方式解锁,虽然开锁方式多样,可以满足日常大多数用户需求,但均需要用户直接或者间接的近距离操作。而由于智能门锁一般设置在房子外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法保证指纹识别区域与密码输入面板的卫生,可能出现因接触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无需用户接触,直接识别人体的生物特征解锁,减少因接触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等问题,提高智能门锁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门锁,执行上述一种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无需用户接触,直接识别人体的生物特征解锁,减少因接触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等问题,提高智能门锁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执行上述一种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无需用户接触,直接识别人体的生物特征解锁,减少因接触带来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等问题,提高智能门锁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门锁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具有生物芯片的智能门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第一人体生物特征,并将人体生物特征获取的次数加一;获取当前获取次数对应的预设人体生物特征,判断所述第一人体生物特征是否匹配预设第一人体生物特征,若是所述第一人体生物特征与所述预设第一人体生物特征匹配,则通过验证,执行步骤S5;若所述第一人体生物特征与所述预设第一人体生物特征不匹配,则执行步骤S2;
步骤S2、第一人体生物特征失败次数加一,判断所述第一人体生物特征的失败次数是否大于第一阈值,若不大于第一阈值,执行步骤S1;若所述失败次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发出第一告警消息并执行步骤S3;
步骤S3、获取第二人体生物特征,并将所述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获取次数加一;获取预设第二人体生物特征,判断所述第二人体生物特征是否匹配预设第二人体生物特征,若匹配,则通过验证,执行步骤S5;若不匹配,则执行步骤S4;
步骤S4、第二人体生物特征失败次数加一,判断所述第二人体生物特征的失败次数是否大于第二阈值,若不大于第二阈值,则执行步骤S3;若所述失败次数大于第二阈值,则发出第二告警消息;
步骤S5、发出开锁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人体生物特征包括存储于人体生物特征库的指纹、人脸、声纹、虹膜、掌纹或掌静脉。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的预设第一人体生物特征包括指纹、人脸或虹膜;所述步骤S3中的预设第二人体生物特征包括虹膜、人脸、声纹、掌纹、掌静脉的至少两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朗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朗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58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