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撑结构及钢结构现浇楼板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5618.6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3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甜;李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48 | 分类号: | E04G11/48;E04G11/50;E04G11/52;E04G11/54;E04G17/04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罗楠 |
地址: | 2018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桁架 楼承板 支撑 结构 钢结构 楼板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撑结构及钢结构现浇楼板的施工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撑结构包括:主体结构钢梁,呈工字型结构,与主体结构钢柱连接;支撑梁组件,由可拆卸连接的中间桁架梁、以及位于所述中间桁架梁两端的端部桁架梁I、端部桁架梁II组成,用于支撑钢筋桁架楼承板;钢梁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组件的下方,用于将支撑梁组件与所述主体结构钢梁可拆卸连接。本发明通过钢梁连接组件将支撑梁组件与所述主体结构钢梁可拆卸连接,主体结构钢梁、支撑梁组件以及钢梁连接组件配合对钢筋桁架楼承板形成支撑,无需架设钢管及扣件,施工简单,且材料消耗量低,周转利用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撑结构,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钢结构现浇楼板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将上、下层纵向钢筋(即上、下弦杆)与弯折成形的小直径钢筋(即腹筋)焊接定型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底模连接成一体而形成的组合模板。
钢筋桁架楼承板可在工厂标准化生产,可以钢筋排列间距均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致,从而提高了楼板的施工质量,可显著减少现场钢筋绑扎工程量,加快施工进度,增加施工安全保证,具有安装简便、施工速度快、质量控制好的优势,因此,随着钢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对于大跨度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在混凝土自重荷载与施工时动荷载的双重作用下,易在跨中部位形成较大的挠度,从而对整个结构体系的受力产生不利影响。现有解决方案是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下方设置钢管或方木作为支撑,但是这样需要架设无数的钢管及扣件,不仅安装与拆卸工作十分繁琐,而且材料消耗量较高,导致材料的周转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撑结构,通过主体结构钢梁、支撑梁组件以及钢梁连接组件配合对钢筋桁架楼承板形成支撑,各组件可拆卸连接,无需架设钢管及扣件,施工简单,且材料消耗量低,周转利用率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结构现浇楼板的施工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钢筋桁架楼承板支撑结构,包括:
主体结构钢梁,呈工字型结构,与主体结构钢柱连接;
支撑梁组件,由依次插接的端部桁架梁I、中间桁架梁、端部桁架梁II组成,用于支撑钢筋桁架楼承板;
钢梁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组件的下方,用于将支撑梁组件与所述主体结构钢梁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桁架梁包括平行分布的钢管I、钢管II、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钢管I和钢管II之间的多个竖向连接管I;
所述端部桁架梁I包括水平分布的钢管III、钢管IV、垂直连接在所述钢管III和钢管IV之间的多个竖向连接管II、以及位于所述钢管III和钢管IV端部的端部连接管,所述端部桁架梁II具有与所述端部桁架梁I相同的结构;
所述钢管I、钢管II的内径大于所述钢管III、钢管IV的外径或所述钢管I、钢管II的外径小于所述钢管III、钢管IV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端部桁架梁上设有用于与钢梁连接组件连接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内设有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钢梁连接组件成对设置,以分别连接所述端部桁架梁I和端部桁架梁II,所述钢梁连接组件包括:
支板I、支板II,所述支板I和支板II相对设置,所述支板I上开设有支撑槽I,所述支板II上开设有支撑槽II;
螺母,固定在所述支板I和支板II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56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