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束缚带的电缆固定夹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5410.4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1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倪建胜;陈宏元;刘庆国;高湍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凤凰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32 | 分类号: | H02G3/3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倪越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束缚 电缆 固定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束缚带的电缆固定夹,包括有上壳体、下壳体和螺栓,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上壳体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下壳体上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组合形成穿线孔,所述穿线孔内壁上设置有勾连件,所述穿线孔中设置有若干个束缚带,所述束缚带一端形成有用于与勾连件连接的定位件,所述束缚带上对应定位件位置还设置有绕线口,所述束缚带另一端穿过绕线口后向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延伸。其可以对多根电缆进行舒服固定,并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束缚带的电缆固定夹。
背景技术
电缆固定夹是一种用于对电缆线路进行固定的装置,用于防止电缆由于自重或是其他外力影响下移动的情况发生,现有技术的电缆固定夹通常包括有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螺栓,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均设置有半环状的凹槽,且两个凹槽拼合后形成可供电缆穿设在穿线孔,所述的凹槽上覆盖有用于防止电缆滑动、磨损的胶层,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别设置有位于两侧处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螺栓在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定位配件/建筑物的孔洞后,配合抵接于定位配件/建筑物的螺母,形成螺栓螺帽和螺母之间对上壳体、下壳体以及定位配件/建筑物的夹持定位,然而目前的电缆固定夹通常会用于夹持多根电缆,在夹持多根电缆时容易出现松脱的情况,不利于产品的使用,同时现有的固定夹安装过程需要较多的操作和时间,因此在电缆实际的敷设、维护检修以及紧急固定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塑料扎带对电缆进行初步的定位,并在完成大部分流程后,最后采用电缆固定夹对电缆定位,这使得整体上操作步骤较多、较为麻烦,并且塑料扎带定位的方式存在强度较低、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束缚带的电缆固定夹,可以针对多根电缆进行夹持,并且其能够使用较为简单的操作完成初步定位,便于后续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束缚带的电缆固定夹,包括有上壳体、下壳体和螺栓,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上壳体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下壳体上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组合形成穿线孔,所述穿线孔内壁上设置有勾连件,所述穿线孔中设置有若干个束缚带,所述束缚带一端形成有用于与勾连件连接的定位件,所述束缚带上对应定位件位置还设置有绕线口,所述束缚带另一端穿过绕线口后向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延伸。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在上壳体和下壳体未合拢时,先将束缚带连接在勾连件上,这里勾连件与定位件配合形成束缚带在穿线孔中的定位,这里的勾连件可以设置为挂钩,定位件设置有套环,也可以将勾连件设置为锁扣,从而扣住定位件,来实现两者的固定,束缚带另一端绕过待固定的电缆线后,穿入绕线孔后向安装孔延伸,这样可以收紧束缚带,完成对缆线的定位,再从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位置穿出,可以通过插入的螺栓压住束缚带自由端,避免松脱,同时完成整个夹具的夹紧动作,保证束缚带的定位,这种结构简单,定位便捷,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
本发明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勾连件设置为卡槽,所述卡槽槽口设置有压紧凸缘,所述定位件设置为隆起凸块,所述隆起凸块受压紧凸缘抵触卡设在卡槽中形成束缚带在穿线孔内壁上的定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压紧凸缘与隆起凸缘的配合,实现束缚带端部的固定,操作便捷,安装方便,同时结构十分简单,利于实现。
本发明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束缚带穿出出线口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供螺栓穿过的穿孔,所述穿孔呈椭圆形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通过穿孔,在完成束缚带收紧动作后,将束缚带向安装孔延伸的一端折叠,即沿椭圆形穿孔的短半轴进行折叠,形成一个U字形端口,这样可以供上下壳体压紧定位的同时,还可以在两侧边绕过螺栓后进行捆扎进行一个初步定位,避免上下壳体未合拢时发生松脱,在进行上下壳体合拢时,再拉紧收紧环,使得可以被压紧,这种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使用效果,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凤凰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凤凰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54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