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一体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42766.2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6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邵明飞;李剑波;谢文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62;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王宇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一体化 电池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一体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柔性基底上,通过水热合成原位构筑出有序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一维纳米线阵列,然后在不含氧气氛中高温热解有机物,实现将杂原子掺杂的碳纳米管在纳米线表面气相化学沉积,同时相应的氧化物\氢氧化物转为相应的金属或其衍生物,得到了金属或其衍生物/杂原子掺杂碳纳米管三维固硫载体。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极有着较强的界面稳定性,显著降低电池接触内阻,硫正极的载硫量为3‑20mg cm–2,有效地改善了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提升了电池整体能量密度。本发明的一体化电极还可以有效地改善锂硫电池中硫的绝缘性和中间产物的穿梭效应,可广泛应用于可穿戴式锂硫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一体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能量供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的最大阻力。现阶段,锂离子电池仍然占领着储能市场的绝大份额,但是由于以石墨为负极、以磷酸铁锂或三元材料为正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有限的能量密度(350Wh kg–1),己经难以满足大规模,大功率的用电需求。因此,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新型的电池体系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新型的电池体系中,金属锂电池由于其超高的能量密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兴趣。其中锂硫电池其理论能量密度分别高达2600Wh kg–1且自然界中硫含量丰富、无毒,是新一代最为理想的储能系统之一。同时,锂硫电池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等电子设备对电池系统更高的重量、体积能量密度以及更低成本和更少安全问题的需求。锂硫电池的概念最早由Herbet等人于1962年提出,但是由于电池极化大、硫的利用率低以及循环稳定差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目前,锂硫电池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实现商业化应用步伐。针对硫正极,具体表现在:(1)硫与末端放电产物硫化锂(Li2S)高度绝缘,直接导致了电池系统的无法正常充放电;(2)放电的中间产物,多硫化物极易溶解于有机电解液,并在正负极两侧进行穿梭,导致了活性成分利用不足,库伦效率低下,且多硫化物对金属锂负极带来了严重的腐蚀;(3)硫及放电产物之间密度差异较大,导致了电极在充放电过程出现严重的体积膨胀及粉化现象。目前的对于正极载体材料研究都集中在粉体方面,涉及到繁琐的电极制备工艺,同时硫负载量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的影响了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对于锂硫电池的正极载体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
在对粉体电极材料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金属集流体,但是由于金属集流体表面光滑,与活性材料的粘结强度不足,导致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界面结合强度较低,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脱离,使电池内阻不断增加,降低循环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如导电性差,活性成分负载量低,比容量低,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柔性一体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在柔性基底上,通过水热合成原位构筑出有序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一维纳米线阵列,然后以一维纳米线阵列为前体,通过在不含氧气氛中高温热解有机物并得到还原性气体,实现将杂原子掺杂的碳纳米管在纳米线表面气相化学沉积,同时相应的氧化物\氢氧化物转为相应的金属或其衍生物,最终得到了金属或其衍生物/杂原子掺杂碳纳米管三维固硫载体,即为柔性一体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柔性一体化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为:
1)配制浓度为0.1-5mM的过渡金属盐和0.5-25mM的尿素的混合溶液,超声分散,然后转入水热釜的聚四氟乙烯内衬中,放入柔性基底,在90-120℃下反应1-12h;反应完成后取出干燥;
2)将步骤1)干燥后的产物置于气氛炉中,同时加入含杂原子有机化合物,在不含氧气氛中500-1200℃焙烧0.5-12h,得到金属或其衍生物/碳纳米管复合三维固硫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27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