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电弓硬点检测综合诊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2745.0 | 申请日: | 202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7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孙洪茂;孙嘉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洪茂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 |
代理公司: | 大连优路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9 | 代理人: | 尤理 |
地址: |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术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受电弓硬点 检测 综合 诊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电弓硬点检测综合诊断系统,包括图像采集组件、车体状态检测组件和服务器,所述图像采集组件由底座、液压缸、转动组件、防护箱和工业相机组成,底座上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上转动连接有防护箱,防护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工业相机;该发明安全、可靠,通过图像采集组件、车体状态检测组件和服务器的配合,形成全面对受电弓硬点检测诊断结构,通过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通过工业相机组对对铁路轨面、车顶接触网、受电弓进行视觉采集和检测,通过所采集到的全方位信息,对硬点出现原因进行判断,确定故障点,给铁路部门全责划清界限,提高维护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受电弓硬点检测综合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受电弓是铁路轨道运输中重要的部件,因此,市场上对于受电弓工作时硬点检测系统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受电弓硬点检测系统,检测方法不够全面,不能全方位采集有关信息,不能精确确定故障点,不能有效地给铁路部门全责划清界限,且现有的受电弓硬点检测方式多采用多组工业相机组进行信息采集,但是现有的工业相机组大多没有设置转动采集机构,不方便扩大信息采集范围,需要更多的工业相机配合使用,增加了成本;因此,现阶段发明出一种受电弓硬点检测综合诊断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电弓硬点检测综合诊断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检测不够全面、不能精确确定故障点、不能有效地给铁路部门全责划清界限以及需要较多的工业相机组配合使用、增加了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受电弓硬点检测综合诊断系统,包括图像采集组件、车体状态检测组件和服务器,所述图像采集组件由底座、液压缸、转动组件、防护箱和工业相机组成,底座上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上转动连接有防护箱,防护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工业相机。
优选的,所述图像采集组件和车体状态检测组件分别与服务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由安装座、电机、蜗杆、蜗轮、转动轴、转动轮、第一转动块、连接杆和第二转动块组成。
优选的,所述安装座与液压缸输出轴固定连接,防护箱转动连接于安装座上,安装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蜗杆,安装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蜗轮,且蜗轮与蜗杆啮合连接,转动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轮,转动轮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块,第一转动块上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块,且第二转动块固定连接与防护箱底部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车体状态检测组件由车载陀螺仪和数据传输模块组成。
优选的,所述服务器内分别设置有控制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分类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显示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安全、可靠,通过图像采集组件、车体状态检测组件和服务器的配合,形成全面对受电弓硬点检测诊断结构,通过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通过工业相机组对对铁路轨面、车顶接触网、受电弓进行视觉采集和检测,通过车载陀螺仪对车底姿态、运动状态进行判断,通过所采集到的全方位信息,对硬点出现原因进行判断,确定故障点,给铁路部门全责划清界限,提高维护效率;通过图像采集组件形成的转动图像采集结构,全方位转动采集信息,减少了工业相机数量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方便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图像采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像采集组件的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区域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转动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模块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洪茂,未经孙洪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27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