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含磁性振子的自适应式钢轨吸振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1470.9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文永蓬;徐祖翰;董昊亮;周月;吴俊汉;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3 | 代理人: | 姜晓艳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磁性 自适应 钢轨 吸振器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含磁性振子的自适应式钢轨吸振器结构,设置在钢轨的轨腰两侧,包括采用弹性阻尼材料制成的外壳,所述外壳紧贴固定在钢轨上,其内部空间设置有阻尼液,且被上下间隔设置的两层分层板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在下部空间充满设置有多个磁性振子,所述磁性振子设置为尺寸不同的多种质量体,所述分层板上设置多个供磁性振子通过的通孔,从而实现根据振动剧烈程度不同自适应调节磁性振子的运动路径,以改变吸振能力。本发明的整个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性较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含磁性振子的自适应式钢轨吸振器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出行,但同时也引起了环境振动和噪声污染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轨道交通系统运行时会产生强烈振动,经由轨道、隧道或桥梁向周边建筑物传播,引起建筑结构振动和二次辐射噪声,影响着列车乘坐人员的舒适性,线路环境振动还会引起相关设施设备出现故障,由此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吸振器安装在轨腰两侧减小轨道车体振动,但缺乏检测振动程度并根据振动程度的大小不同自动适应调节振子的动力吸振器。
直接在轨道上安装减振装置可以做到从根源上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产生的噪声,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专利申请号为CN110424196A的一种抑制钢轨振动噪声装置,其不足之处在于各个区域振子运动的空间是完全封闭的,不能相互贯通,达到自适应的作用。
专利申请号为的CN108708231A一种钢轨的内置式金属振子减振降噪动力吸振器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减振频率单一,不能根据钢轨振动程度自适应减振效果。
专利申请号为CN112095369A的一种钢轨动力阻尼复合吸振器,其不足之处在于振子没有阻尼液包裹,振子在运动耗散能量时效果不明显,因而减振效率不高。
专利申请号为CN112030622A的一种嵌入式轨道动力吸振器,其不足之处在于振子分布固定,不能利用相互碰撞耗散能量,单靠阻尼的作用减振,减振效果不突出。
专利申请号为CN103343496A的轨道吸振器,其不足之处在于吸振腔内并未分层,振子运动空间有限,不能形成回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含磁性振子的自适应式钢轨吸振器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将钢轨振动转化为磁性振子的碰撞以及磁性振子在阻尼液中的运动消耗掉,从而有效降低钢轨振动。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移动含磁性振子的自适应式钢轨吸振器结构,设置在钢轨的轨腰两侧,包括采用弹性阻尼材料制成的外壳,所述外壳紧贴固定在钢轨上,其内部空间设置有阻尼液,且被上下间隔设置的两层分层板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在下部空间充满设置有多个磁性振子,所述磁性振子设置为尺寸不同的多种质量体,所述分层板上设置多个供磁性振子通过的通孔,从而实现根据振动剧烈程度不同自适应调节磁性振子的运动路径,以改变吸振能力。
进一步,两层所述分层板的一端分别与外壳相对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均与外壳不连接,且均向下倾斜设置,从而使磁性振子能够经由处于上方的分层板到处于下方的分层板,再到外壳的底部,处于下方的分层板的自由端设置有与轨腰平行的垂向板,处于分层板下方的垂向板宽度大于处于分层板上方的垂向板宽度,且所述处于下方的分层板沿钢轨纵向的两端暴露在分层板之外。
进一步,所述分层板的通孔均匀交错间隔设置,在所述分层板的通孔位置均设置有凸起,且凸起上设置有通孔配合的通道,处于上方的分层板上的通孔与尺寸小的质量体配合,处于下方的分层板上的通孔与尺寸大的质量体配合。
进一步,处于上方的分层板的倾斜角度设置为9°-11°,处于下方的分层板的倾斜角度设置为7°-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14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