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39881.4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31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孟昕阳;庞克亮;郑有志;霍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G01B21/08;G01K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廉世坤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质 指数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方法,所述测量方法包括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煤杯、加热器、煤杯盖、第一热电偶和探针,煤杯包括进料口、第一腔和围成第一腔的周壁,加热器邻近周壁布置,且加热器和煤杯的底部之间能够相对移动,煤杯盖和煤杯相连以密封进料口,煤杯盖上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热电偶穿设在第一孔内,且第一热电偶的测头端邻近煤杯的底端,探针穿设在第二孔内,且探针沿第一腔的轴向能够在第一腔内自由移动。本发明的测量装置对煤样进行侧向单向加热,可以更好的模拟工业炼焦条件,得到的最大胶质层厚度和最终收缩度的数据更加准确,对生产的指导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焦和配煤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是炼焦用煤的重要工艺性质,而煤的黏结性好坏主要取决于在煤的热解过程中形成的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其中胶质层指数是一种测量胶质体的性质的主要方法。
目前已有的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均是对煤样底部进行单向加热,测试方法均是让煤样放入未运行胶质层自动测量装置同装置一起升温,利用底部进行单向加热的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其加热的热流方向与煤气流动方向平行。
而在实际工业生产焦炉的煤气的流动方向与热流方向为垂直关系,加热方向与煤气的流动方向平行时,在炼焦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会影响胶质层指数的测量结果,与实际炼焦过程中拟合度低,从而导致对煤样底部进行单向加热的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测得数据对于工业焦炉代表性不高。
并且在加热条件上以往的测试方法都是将煤样放入煤杯内随炉体一直加热,加热速度为恒定。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焦炉为连续式生产24小时运行,在装煤时是将冷态的煤样直接加入的焦炉内,加热速度非恒定,导致测得的胶质层厚度和最终收缩度与实际生产拟合度较差,结果不据备代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对煤样进行侧向单向加热,可以更好的模拟工业炼焦条件,得到的最大胶质层厚度和最终收缩度的数据更加准确,对生产的指导性更强。
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包括:煤杯,所述煤杯包括进料口、第一腔和围成所述第一腔的周壁;加热器,所述加热器邻近所述周壁布置,且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煤杯的底部之间能够相对移动;煤杯盖,所述煤杯盖和所述周壁相连以密封所述进料口,所述煤杯盖上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热电偶,所述第一热电偶穿设在所述第一孔内,且所述第一热电偶的测头端邻近所述煤杯的底端;探针,所述探针穿设在所述第二孔内,且所述探针沿所述第一腔的轴向能够在所述第一腔内自由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通过在煤杯的外部设置加热器,且加热器与煤杯之间可相对移动,当加热器靠近煤杯时,加热器与煤杯的底端相接近,由此,加热器对煤样进行侧向单向加热,可以更好的模拟工业炼焦条件,得到的最大胶质层厚度和最终收缩度的数据更加准确,对生产的指导性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还包括耐火层,所述耐火层具有第二腔,所述加热器设在所述第二腔内,所述煤杯能够沿所述第二腔的轴向在所述第二腔内自由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还包括第二热电偶,所述第二热电偶和所述加热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煤样胶质层指数测量装置还包括压力组件,所述压力组件包括压力杆、垫片和压力器,所述煤杯盖上还设有第三孔,所述压力杆可移动的穿设在所述第三孔内,所述压力杆的一端和所述压力器相连,所述压力杆的另一端和所述垫片相连,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邻近所述进料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98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