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电池健康状态的方法、装置及充电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9338.4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5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罗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逸驰云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6 | 分类号: | B60L58/16;B60L53/31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杨志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电池 健康 状态 方法 装置 充电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电池健康状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在进行第N次充电时,获取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用于表征对电池进行前N次充电时的充电内阻与充电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用于表征电池进行前N次充电时的电池容量与充电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N次充电时电池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通过充电内阻随充电次数的变化以及电池容量随充电次数的变化进行精准预测电池的健康状态,高效,快速的实现电池健康状态监控,并且实现了电池健康状态检测的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电池健康状态的方法、装置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应用,车主、厂家、电池梯次利用回收企业和检测机构等对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也越来越重视。没有电池健康状态的准确判断,就无法对车辆进行合理的能量管理,也无法完成车辆价值的准确评估。因此,动力电池健康状态的评估十分必要。
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测量装置测量完整的充电周期获取电池中剩余电荷的可用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数据,甚至还需额外提供内阻、温度等特征参数才能计算出健康状态。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很多制约条件。
因此,亟需一种电池健康状态的评估系统或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弊端,进而能够实现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的低成本、实时在线、准确地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有效解决了不能实时在线了解到电池健康状态的问题,提高了电池健康状态检测的灵活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电池健康状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在进行第N次充电时,获取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用于表征对电池进行前N次充电时的充电内阻与充电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用于表征电池进行前N次充电时的电池容量与充电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N次充电时电池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第一方面提供的确定电池健康状态的方法,在电池进行充电时,根据电池前N次充电的充电内阻和充电次数之间的关系和前N次充电时的电池容量和充电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预测出第N次充电时,该电池目前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通过充电内阻随充电次数的变化以及电池容量随充电次数的变化进行精准预测电池的健康状态,高效,快速的实现了电池健康状态的在线监控,提高了电池健康状态检测的灵活性。
可选的,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N次充电时充电内阻和电池容量;当第N次充电时充电内阻小于或者等于预设第一阈值,并且,电池容量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第二阈值,确定电池为健康状态。在该种实现方式中,根据前N次充电时的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预测第N次充电时的充电内阻和电池容量,根据阈值条件可以方便、快捷地确定该电池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可选的,根据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充电内阻大于预设第一阈值时对应的第一充电次数以及电池容量大于预设第二阈值时对应的第二充电次数;根据第一充电次数和/或第二充电次数,确定电池的剩余充电次数。该种实现方式中,根据前N次充电时的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以及根据充电内阻预设的第一阈值和电池容量预设的第二阈值确定当大于该阈值时的充电次数,预测该电池的剩余充电次数,从而确定该电池的剩余寿命。
可选的,获取前N次充电中每一次充电时的开路电压、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根据每一次充电时的开路电压、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分别计算前N次充电时的每一次充电的充电内阻。在该种实现方式中,根据每一次充电时测量出来的开路电压、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计算每一次充电时的充电内阻,从而建立起充电内阻和充电次数的第一对应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逸驰云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逸驰云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93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