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线支付方法及系统、付款终端及收款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39010.2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9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陈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8 | 分类号: | G06Q20/38;G06Q20/32;G06Q20/40;G06K17/00;G06M1/27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吴学锋;吕俊刚 |
地址: | 10081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线 支付 方法 系统 付款 终端 收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线支付方法及系统、付款终端及收款终端,该方法包括:按照下载顺序获取从付款终端下载的第一个付款TOKEN签名,利用与付款加密相逆的方法对付款TOKEN签名进行解密,获得包括付款TOKEN值及付款过程密钥的付款信息;利用付款过程密钥,对交易要素进行加密获得付款凭据;接收收款终端针对动态付款二维码返回的交易成功信息。本发明通过对付款TOKEN签名进行解密,获得包括付款TOKEN值及付款过程密钥的付款信息,进而利用付款过程密钥对交易要素进行加密获得付款凭证以形成动态付款二维码,以便收款终端扫描实现离线交易,能够提高离线交易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离线支付方法及系统、付款终端及收款终端。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二维码支付已成为目前较为普遍的移动支付方式。然而,现有的二维码支付在发生支付操作时,付款方需要具备联网交互条件才能完成支付动作,同时收款方也需要具备联网交互条件才能获得交易结果。因此,当付款方及收款方处于网络条件不够好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较为封闭的室内、偏远山区、涵洞以及隧道等等,此时会因为收款方或付款方与后台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不稳定或者无法连接等造成交易耗时较长甚至交易失败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在支付时收款方和付款方均需要与后台服务器进行通信交互,使得交易速度慢,由此会导致现有的二维码联网支付存在交易效率较低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客流量大、支付行为密集的便利店、餐厅等尤为明显。
因此,现有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存在支付效率低,以及不能离线支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离线支付方法,用以在实现离线支付的同时提高支付效率,该离线支付方法包括:
按照下载顺序获取从付款终端下载的第一个付款TOKEN签名;付款终端通过对每个付款TOKEN值进行付款加密生成对应的付款TOKEN签名;
利用与付款加密相逆的方法对获取的付款TOKEN签名进行解密,获得包括付款TOKEN值及付款过程密钥的付款信息;付款终端根据付款TOKEN值、待付款账号对应的付款应用计数器,以及付款应用计数器生成的付款随机数生成付款过程密钥;
利用付款信息中的付款过程密钥,对包括付款信息中的付款TOKEN值的交易要素进行加密获得付款凭据;
接收收款终端针对动态付款二维码返回的交易成功信息,动态付款二维码包括付款凭据、付款TOKEN值及付款TOKEN签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付款终端,用以在实现离线支付的同时提高支付效率,该付款终端包括:
付款TOKEN签名获取模块,用于按照下载顺序获取从付款终端下载的第一个付款TOKEN签名;付款终端还包括付款TOKEN签名生成模块,用于通过对每个付款TOKEN值进行付款加密生成对应的付款TOKEN签名;
付款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利用与付款加密相逆的方法对获取的付款TOKEN签名进行解密,获得包括付款TOKEN值及付款过程密钥的付款信息;付款过程密钥生成单元根据付款TOKEN值、待付款账号对应的付款应用计数器,以及付款应用计数器生成的付款随机数生成付款过程密钥;
付款加密模块,用于利用付款信息中的付款过程密钥,对包括付款信息中的付款TOKEN值的交易要素进行加密获得付款凭据;
交易成功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收款终端针对动态付款二维码返回的交易成功信息,动态付款二维码包括付款凭据、付款TOKEN值及付款TOKEN签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离线支付方法,用以在实现离线支付的同时提高支付效率,该离线支付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90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