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具抗肿瘤与抗血管新生作用的靶向多肽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538292.4 | 申请日: | 2021-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7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沈家琛;王璐;于家傲;杨宗政;刘琛;徐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A61K38/17;A61K47/64;A61K49/00;A61P35/00;A61P3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贾耀淇 |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具 肿瘤 血管 新生 作用 靶向 多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具抗肿瘤与抗血管新生作用的靶向多肽,由具有聚集发光效应的荧光单元双芘(BP)、可自组装成β‑sheet纳米纤维的氨基酸序列和可靶向识别CD105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组合而成。本发明的靶向多肽可靶向识别肿瘤干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的CD105蛋白,在肿瘤干细胞表面自组装变构形成稳定水不溶的纳米纤维,粘附在肿瘤干细胞表面并破坏肿瘤干细胞,进而发挥抑制肿瘤的增殖与转移的作用。该靶向多肽还可同时靶向于肿瘤新生血管,发生原位自主装聚集在细胞表面,产生J型聚集发射荧光信号并形成纳米纤维,封堵内皮细胞间的间隙,降低肿瘤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新生,最终发挥抑制肿瘤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兼具抗肿瘤与抗血管新生作用的靶向多肽。
背景技术
肾癌位居发达国家恶性肿瘤前十位,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3.7%。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持续呈上升趋势,且预后较差。肾透明细胞肾癌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约占全部病例的80%,具有高血管密度和高转移特性,在确诊时约有30%患者已发生转移。肾癌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内的一类恶性程度高的细胞亚群,具有极强的转移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目前肿瘤干细胞被视为是肿瘤转移发生的始动因素。同时在肿瘤血管新生方面,由于内皮细胞的快速增殖,导致肿瘤血管的发育并不成熟、内皮细胞间隙相对较大,因此肿瘤细胞较易透过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发挥肿瘤转移。肿瘤的新生血管的高通透性打开了肿瘤转移的大门。因此,同时抑制肾癌干细胞和肿瘤血管对拮抗肾癌的增殖与转移具有重大意义。
CD105在肾癌干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特异性高表达,是肿瘤新生血管和肾癌干细胞共同的生物标记物。因此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可靶向识别并结合CD105的多肽,命名为TDS(Transformable dual-inhibited system),TDS对肾癌干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靶向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变构和活体自组装形成水不溶性纳米纤维长期滞留在细胞膜外,具有抗肿瘤和抑制血管生成的双重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抗肿瘤效应与抗血管新生作用的靶向多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靶向多肽(命名为TDS),可识别并结合CD105蛋白形成水不溶性纳米纤维,所述的靶向多肽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可自组装成β-sheet纳米纤维的氨基酸序列,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FFVLK);源自β淀粉样蛋白中的FFVLK肽基序列,由于氢键的相互作用可自组装成β-sheet二级结构的水不溶性纳米纤维;
2)靶向识别CD105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AHKHVHHVPVRL);可靶向识别CD105蛋白的序列,其在TDS中充当靶头、与靶标CD105特异性结合;
3)荧光单元双芘(BP)。双芘是典型的AIE效应(聚集诱导发光)荧光分子,可用于观察TDS聚集、自组装、变构的过程。
其中,优选的,所述的多肽具有如下式所示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382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